
介子推隱居的故事
重耳是晉獻公與狄女所生之子,自少好結交名士。晉獻公二十一年,驪姬為兒子爭奪太子之位,陰謀害死太子申生,又誣告重耳,重耳只好亡命天涯。
重耳一行路過衛(wèi)國時,斷糧三天,面臨絕境,忽見侍臣介子推端來一盂肉湯,重耳一口氣吃光,連說“好吃”,隨即疑惑地問:“哪里弄來的肉?”介子推支支吾吾說不出。旁人見他褲子上滲出片片血漬,撩起一看,才知肉湯是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的。重耳難過得直掉眼淚。
重耳流亡十九年,終于等到機會,在楚、秦等大國的幫助下,于六十二歲那年重回晉國,登上君位,即晉文公。
晉文公歸國后,重賞有功人員,一時間,追名逐利的風氣代替了原先同甘共苦的傳統(tǒng),歌功頌德之風漸熾,晉文公開始被一班鉆營拍馬的人包圍。
為人耿直的介子推不愿與蠅營狗茍之輩混作一堆,便托病回家,織履為生,奉養(yǎng)老母。后與母親歸隱綿山(山西介休東南)。
有人為介子推抱不平,便寫了條幅,乘夜掛在宮門口。晉文公一見條幅,馬上醒悟,親自率領人馬到綿山尋找介子推。
晉文公一行在綿山轉了幾天,不見人跡。大將魏武子獻計說:“子推是個孝子,叫他不出,不如放把火,他必然背著母親逃出山來。”于是晉文公下令山前山后四下放火。
時值初春,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燒得動物們四處亂竄,就是不見人影。等山火熄滅,軍士搜山,只見介子推母子懷抱枯樹已被燒死。晉文公見此慘狀,號啕大哭。于是下令于綿山立縣,取名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憩之地;改綿山為介山,并于山下建立祠堂,歲歲祭祀。
晉國百姓為了紀念介子推,用“見火憂傷”之意,約定清明節(jié)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燒死這天為寒食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