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是一個(gè)多音漢字。讀作zī/zǐ,本意是指“就餐”,引申義為“嘴邊”、“鼻前”,該文字在《禮記·喪服》和《左傳·昭公二十一年》等文獻(xiàn)均有記載。

1、訾漢語解釋
1、形聲。字從言,從此,此亦聲。“此”本義為“就餐”,引申義為“嘴邊”、“鼻前”。“此”與“言”聯(lián)合起來表示“嘴邊的話”、“悄悄話”。本義:小聲議論。引申義:非議、毀謗別人的言論。再引申義:斤斤計(jì)較,再三要求。
2、毀謗,非議。
訾,訾訾不思稱意也。從言,此聲。——《說文》
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禮之所由生也。——《禮記·喪服》。注:“口毀曰訾。”
又如:訾美(毀譽(yù));訾怨(誹謗怨恨);訾病(提出他人缺失而加以譏評(píng),非議);訾短(非議,詆毀)。
3、厭惡;極其討厭并憎惡。
訾食者不肥體。——《管子》
又如:訾食(厭食);訾怨(厭恨)。
4、指責(zé)。
夫名盛則責(zé)望備,實(shí)不副則訾咎深。——《新唐書》
又如:訾戈(痛罵弋獵的人);訾咎(指責(zé)非難);訾屈(責(zé)罵)。
5、另見zī。
2、訾相關(guān)詞語
訾議、足訾、諏訾、訾笑、訾議、訾算、訾用、訾辱、訾度、訾咎、訾責(z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