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的讀音:lú cí。鸕鶿,水鳥,羽毛黑色,有綠、藍、紫色光澤,嘴扁而長,暗黑色,上嘴的尖端有鉤。能游泳,善于捕魚,喉下的皮膚擴大成囊狀,捕得魚可以放在囊內(nèi)。

鸕鶿介紹
鸕鶿:有1屬39種。大型的食魚游禽,善于潛水,潛水后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干后才能飛翔。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于啄魚,下喉有小囊。腳后位,趾扁,后趾較長,具全蹼。棲息于海濱、湖沼中。飛時頸和腳均伸直。中國有5種。常被人馴化用以捕魚,在喉部系繩,捕到后強行吐出。
鸕鶿的象征意義
“鸕鶿” 水鳥名。即魚鷹,羽毛黑色,有綠色光澤,善潛水捕食魚類。漁人常馴養(yǎng)之以捕魚。鸕鶿是鳥類中優(yōu)秀的潛水明星。鸕鶿不僅是捕魚的能手,古代還常常把它作為美滿婚姻的象征。結伴的鸕鶿,從營巢孵卵到哺育幼雛,它們共同進行,和睦相處,相互體貼,十分親密友好。
普通鸕鶿
普通鸕鶿是大型水鳥。體長72-87厘米,體重大于2千克。通體黑色,頭頸具紫綠色光澤,兩肩和翅具青銅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黃綠色,眼后下方白色,繁殖期間臉部有紅色斑,頭頸有白色絲狀羽,下脅具白斑。
常成群棲息于水邊巖石上或水中,呈垂直站立姿勢。在水中游泳時身體下沉較多,頸向上伸直,頭微向上仰。棲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庫、河口及其沼澤地帶。常成小群活動。善游泳和潛水,游泳時頸向上伸得很直、頭微向上傾斜,潛水時首先半躍出水面、再翻身潛入水下。以各種魚類為食。主要通過潛水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