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讀音是:[xún yù]。荀彧作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達十數(shù)年,處理軍國事務(wù),被敬稱為“荀令君”。他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在戰(zhàn)略方面為曹操規(guī)劃制定了統(tǒng)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zhàn)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贊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

擴展資料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當世,號為神君。荀淑有八子,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荀緄忌憚宦官,于是讓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因為荀彧年少時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別人的譏議。后來南陽名士何颙見到荀彧,大為驚異,說道:“這是王佐之才啊!”
永漢元年(189年),被舉孝廉,任守宮令(掌管皇帝的筆、墨、紙張等物品)。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xié)。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荀彧棄官歸鄉(xiāng)。對父老說:“潁川是四戰(zhàn)之地,如果天下有變,那就會經(jīng)常受到侵略,應(yīng)該早離去,不能久留。”但鄉(xiāng)人們多懷戀故土,不愿離去。時冀州牧同郡韓馥派人接荀彧,卻無人相隨。荀彧只得獨自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到冀州后,冀州已為袁紹所得,袁紹見荀彧來,待之為上賓。荀彧弟荀諶和同郡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荀彧卻認為袁紹最終不能成大事。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離袁紹而投曹操。曹操見荀彧來投,大悅,說:“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為別部司馬,荀彧時年二十九歲。
當時董卓威陵天下,曹操問計于荀彧,荀彧說:“董卓殘暴已經(jīng)超出常理,一定會因禍亂暴弊,不會有什么作為的。”后董卓派李傕等出關(guān)東,虜略各地,至潁川、陳留而歸。荀彧鄉(xiāng)人多數(shù)死于戰(zhàn)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