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指處于最完美的境界。止:停止,克制。止于至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xiàn)。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升華。

止:達到。至:最,極。意思是達到最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河南大學(xué)、東南大學(xué)、廈門大學(xué)等學(xué)校的校訓(xùn)。意在告誡師生通過不懈的努力,以臻盡善盡美而后才停止,不達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絕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近義詞:十全十美、至善至美、白璧無瑕
反義詞:毫無是處
《禮記·大學(xué)》:“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譯文:
《禮記·大學(xué)》:“《大學(xué)》的宗旨,在于弘揚高尚的德行,在于關(guān)愛人民,在于達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后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wěn)不亂,安穩(wěn)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
評析:
《大學(xué)》是講治國平天下的學(xué)問,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論事,而是將人的精神的弘揚和品德修養(yǎng)置于首位。“明明德”是發(fā)揚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發(fā)求學(xué)者完善自己的自覺性,而不是用某種外在的、固定的道德準則束縛自己。“親民”即“新民”,就是不僅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而且努力提高全體人民的道德品質(zhì),在儒家看來這是為治國平天下的偉業(yè)奠定精神基礎(chǔ)。“止于至善”就是要將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和社會、國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達到最理想的境界絕不停止,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學(xué)精神隨著時間的淘洗而歷久彌新,成為幾代人一貫的、不變的堅守。
一個人只有立于高處、住于平處、止于至善處,人生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