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今河南寶豐縣)人,秦末漢初杰出的謀士、大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
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并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憑借出色的智謀,協(xié)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zhàn)爭中贏得天下,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冊封為留侯。
張良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quán)位。晚年,跟隨赤松子云游四海。張良去世后,謚號文成侯。漢高祖劉邦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xiàn)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后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圣”。

張良拜師的故事
張良本是韓國的貴族,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于是計劃刺殺秦始皇失敗,為了躲避追捕而隱姓埋名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這位老人走到他身旁,假裝不小心把自己的鞋弄掉到橋下,然后沖著張良說:“孩子!你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張良認為明明老人是故意的,憑什么叫我去撿,可是看在對方是年過花甲的老人,理應(yīng)尊重他,于是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撿了上來遞給老人。
可是,老人并沒有去接那鞋,只對張良說:“把鞋給我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已經(jīng)給他拾來了鞋子,好事就做到底!于是就跪著給老人穿上了鞋。鞋穿好后,老人很開心,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老人的去向。沒想到,那老人沒走多遠,又返回來高聲對張良說:“年輕人,孺子可教也,5日以后,天一亮你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
張良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但還是按照老人的吩咐,五天后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長輩約會,怎可晚到?五天后早上再來吧!”說完就走了。第二個五天一早,天微亮,張良就急匆匆地趕到橋上,真沒想到那老人又比自己早到,這次老人更生氣地說:“怎么又來遲了?假若你真想學(xué)東西的話,五天后一定要早到!切記!”說完又離去了。
到第五天,張良整夜未敢入眠。雞一叫,張良就立刻趕過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你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又過了五天,張良索性不睡覺了,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沒多久,那老人出現(xiàn)了,老人高興地對張良說:“不錯,這樣才好!!”隨即遞給張良一本書說:“你只要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10年,天下形勢會變,你就會發(fā)跡了。再過13年,你就會在濟北看到我——谷城山下那塊黃石就是我的化身!”老人說完就走了。
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喜出望外,如獲至寶!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此后,張良十分珍惜這本書,他經(jīng)常反復(fù)閱讀,認真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yīng)。沛公劉邦率領(lǐng)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得力謀臣,并和韓信、蕭何等人輔助劉邦。從此,張良根據(jù)《太公兵法》經(jīng)常向劉邦獻計獻策,而劉邦也常采用張良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如愿以償奪得天下稱帝后,封勞苦功高的張良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位當(dāng)初送他《太公兵法》的老人。為了報恩,13年后,他準(zhǔn)備去尋找這位恩師,他隨從劉邦經(jīng)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那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其家眷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編者心語
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張良青少年時代為人謙恭及為成就大事所做的鍥而不舍的追求,展現(xiàn)了他不凡的氣度和志向。同時也告誡我們:拜師學(xué)藝,一定要虛心恭敬,態(tài)度誠懇,尊重師長,只有這樣,才會贏得老師的真誠相授!
當(dāng)我們在生活、工作中受到委屈時,也想一想張良拜師的故事,受到的委屈便會煙消云散。正如蘇軾在《留侯論》中所說的:“古代所謂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過常人的節(jié)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氣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寶劍跳起來,挺身去決斗,這可談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稱‘大勇’的人,當(dāng)突然面臨意外時不驚慌失措,當(dāng)無故受到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的抱負很大,而他們的志向又很遠。”所以欲成就一番事業(yè),就得好好修煉我們的心性和情緒,開闊我們的心胸和視野,磨練我們的能力和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