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腸公子,拼音wú cháng gōng zǐ,古人對螃蟹的別稱。古人對螃蟹的別稱。古人給蟹取“四名”:“以其橫行,則曰螃蟹;以其行聲,則曰郭索;以其外骨,則曰介士;以其內(nèi)空,則曰無腸。”所以蟹便有了“橫行介士”和“無腸公子”的稱號。

無腸公子是古人對螃蟹的別稱。古人給蟹取“四名”:“以其橫行,則曰螃蟹;以其行聲,則曰郭索;以外骨,則曰介士;以其內(nèi)空,則曰無腸。”所以蟹便有了“橫行介士”和“無腸公子”的稱號,還有“橫行將軍”和“菊下郎君”等雅號。而“無腸公子”另有說法指傳說中的古國名或猶言沒有心腸或心思。
晉·葛洪《抱樸子·登涉》:“稱無腸公子者,蟹也。”
簡介:
葛洪為東晉道教學(xué)者、著名煉丹家、醫(yī)藥學(xué)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漢族,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guān)內(nèi)侯,后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肘后方》、《抱樸子》等。
《抱樸子》,道教典籍。抱樸是道教術(shù)語,源于《老子》的語句“見(xiàn)素抱樸,少私寡欲”。 抱樸子內(nèi)外篇共有8卷,今存“內(nèi)篇”20篇,論述神仙、煉丹、符箓(fú lù)等事,“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zāng pǐ )”。
補(bǔ)充:
見(xiàn)素抱樸:老子《道德經(jīng)》新解:“見:現(xiàn),呈現(xiàn),推出。素:沒有染色的生絲。這里比喻品質(zhì)純潔、高尚的圣人。樸:沒有加工的原木。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則的社會法律。”。
符箓(fú lù):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shù)。亦稱“符字”、“墨箓”、“丹書”。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稱。
臧否(zāng pǐ ):書面用語,有褒貶、評比、評定、評價、評論等意思。
唐·唐彥謙有《蟹》詩,曰:“無腸公子固稱美,弗使當(dāng)?shù)澜麢M行。”
食蟹早已成為一種季節(jié)的享受,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拜倒在“無腸公子”門下。
這些紈绔子弟如無腸公子,橫行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