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zhàn)國時期,趙國有一名將叫趙奢,他為趙國屢建戰(zhàn)功。他是趙國的戰(zhàn)神,因為有趙奢在,秦國非常忌憚。趙奢有一個兒子叫趙括。趙括從小的確讀了不少兵書,談起用兵之道那簡直是滔滔不絕,連他父親都不如他。于是,趙括就有些飄飄然,覺得自己飽讀兵書,帶兵打仗對他簡直簡直小菜一碟。他狂妄地認為自己在軍事上已經是天下無敵了。然而趙奢卻不這么認為,他不但從未贊揚過兒子的夸夸其談,反而卻常常擔憂地說:“假如以后趙國真的讓趙括帶兵,那么趙國前程的必將危矣。”
幾年后,趙奢將軍去世了,秦國箭趙國沒有了趙奢,便蠢蠢欲動。
果然,這一年,秦國對趙國大舉進攻,趙國派了老將軍廉頗率軍迎敵。開始,趙軍連連失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廉頗改變戰(zhàn)略方針,秦軍遠道而來,戰(zhàn)線太長,糧草供給一定非常困難,只要我們趙軍堅守不出,一定能拖垮秦軍。他下令讓軍隊堅守城池,以逸待勞,不要主動出擊,保存實力把住陣地從而拖垮秦軍。秦國眼看士兵們個個人困馬乏,缺衣少食,必須要速戰(zhàn)速決。于是施展計謀,派人悄悄潛入趙國散布流言說:“秦軍誰都不怕,就怕趙括擔任大將。”
趙王正在為廉頗在軍事上毫無進展而憂心忡忡,因為趙國國力不及秦國,與秦軍對壘,趙國是舉全國之力抵抗,與秦軍一樣也存在糧草供給的問題,必須要盡快打敗秦軍,趙國全國才能緩過氣來。趙王聽到外面流傳的那些流言,認為廉頗人老心怯,害怕魚秦軍虎狼之師打仗,于是便撤掉廉頗,派趙括為大將來統(tǒng)帥軍隊來取代廉頗。
趙括一到前線,便開始胡亂指揮起來。他完全顛覆了廉頗的堅守不出的策略,改變了廉頗將軍的布防策略。
秦軍得知趙軍新帥趙括的這些情況,自然正中下懷。一天深夜,秦軍派一支隊伍偷襲趙營,剛一交戰(zhàn),便佯裝敗走。同時,秦軍又派兵乘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
趙括不知已經中計,還以為秦軍不行,被打敗了。他得意地想,取勝即在眼前,這正是表現(xiàn)自己的時候。于是他命令部隊全部出動緊緊追擊。結果,趙軍追了一段后即被秦軍設伏兵將追兵攔腰截斷,使趙軍首尾不能相顧。然后,秦軍一齊殺出,將趙軍各個擊破,團團圍住。
趙軍被秦軍圍困40多天,糧食早已吃光又沒有支援,軍心大亂。趙括一籌莫展,滿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準備倉皇突圍。可是怎敵秦軍四面掩殺,哪里突得出去。結果趙括被亂箭射死,40萬趙軍也全軍覆沒。從此以后趙國就一蹶不振,國力大衰。
趙括紙上談兵并無真才實學,而趙王還對他委以重任,結果招致慘痛失敗。看來,教條主義的危害是不可輕視的。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意思是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