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zhàn)的故事講述的是,韓信在身處絕境被人算計的情況下,也能帶軍殺出一條血路。“背水一戰(zhàn)”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在身處絕境的情況下,還能讓自己安然無恙。小朋友們一起來看背水一戰(zhàn)的故事吧!

戰(zhàn)爭背景
公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擊敗劉邦,本來看漢軍勢大投靠劉邦的諸侯,看到劉邦戰(zhàn)敗紛紛脫離劉邦,這使得許多諸侯紛紛選擇中立,嚴重威脅漢軍側(cè)翼,為了擺脫這一不利局面,劉邦采納了張良等人的建議,制定了正面堅守、側(cè)翼發(fā)展、敵后襲擾的戰(zhàn)略方針。派漢軍開辟北方戰(zhàn)場,逐次殲滅黃河以北的割據(jù)勢力,向楚軍側(cè)背發(fā)展,就是這一戰(zhàn)略計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公元前205年,曹參、韓信首先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
當時,黃河北北方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jù)勢力,雖然是三個中立割據(jù),但漢為了擴大勢力是必須要消滅的三個墻頭草。漢要滅楚,就必須先翦除這些諸侯國,使項羽陷于孤立。
韓信針對這些割據(jù)勢力只圖據(jù)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辟北方戰(zhàn)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側(cè)翼迂回,最后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zhàn)計劃。它得到了劉邦的贊許和批準。
背水一戰(zhàn)的故事
解釋:背靠江河作戰(zhàn),沒有退路。形容不留后路,決一死戰(zhàn)。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zhàn),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guān)中,然后東渡黃河,打敗并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于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yōu)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zhàn)。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fā)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zhàn)。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jié)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lǐng)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xiàn)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zhàn)”,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于比哺有“決戰(zhàn)”性質(zhì)的行動。

詞目:背水一戰(zhàn)
發(fā)音:bèi shuǐ yī zhàn
釋義: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zhàn)。韓信以前臨大敵,后無退路的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jié)果大破趙軍。
示例:我軍下定了背水一戰(zhàn)的決心,終于殺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近義詞:破釜沉舟 背城借一 濟河焚舟
反義詞:重整旗鼓

背水一戰(zhàn)主人公: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qū))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漢初三杰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quán)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zhuǎn)投劉邦,經(jīng)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 后經(jīng)蕭何保舉拜為大將,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彭城兵敗后,韓信先破楚軍于京、索之間,后又平定了魏國。之后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在劉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后背水一戰(zhàn)擊敗趙國,同時派人降服了燕國。之后派兵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騎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后奪去韓信兵馬命其拿下齊國,之后韓信攻下臨淄,并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lǐng)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韓信開始進攻楚國,項羽被迫與劉邦簽訂鴻溝協(xié)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計策撕毀鴻溝協(xié)議追擊項羽反被項羽擊敗。漢五年,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自刎。
項羽死后解除兵權(quán),徙為楚王,后被人誣告謀反而貶為淮陰侯。后呂后與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于鐘室,夷其三族。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tǒng)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nèi),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并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