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門弄斧的故事和意思,班門弄斧的主人公是誰?成語“班門弄斧”就是從“魯班門前弄大斧”一句變化來的,往往用來諷刺那種在內(nèi)行人面前賣弄本領(lǐng)、不自量力的人,有時候也用來表示自謙。

魯班,又名魯般、公輸般。春秋時代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傳說是位能工巧匠,善于雕刻與建筑,技藝舉世無雙。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木匠的祖師爺。
有一次,明代詩人梅之煥來采石磯憑吊李白。采石磯是民間傳說中著名唐代詩人李白晚年游覽采石江時,見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墜江而歿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過足跡,因此傳說紛起,并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如李白墓、謫仙樓、捉月亭等。采石磯也因此成了旅游勝地。
這天,梅之煥來到采石磯旁邊的李白墓前,一看心中卻大為不滿,磯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寫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詩句,其中很多是狗屁不通卻想冒充風(fēng)雅的游人,在被稱為“詩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謅亂題的。那些拙劣詩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臉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至極!梅之煥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揮筆題了一首詩:
采石江邊一堆土,
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
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的雛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意即在魯班門前操弄斧子是厚著臉皮的,諷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lǐng)的人。梅之煥譏諷那些自以為會作詩的游人是“魯班門前弄大斧”。這句話被后人縮寫成“班門弄斧”。這樣,“班門弄斧的成語就流傳了下來。往往用來諷刺那種在內(nèi)行人面前賣弄本領(lǐng)、不自量力的人,有時候也用來表示自謙。
班門弄斧的啟示:
不要自滿自負(fù),要學(xué)會隱忍和虛心。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要主動勇敢地向前輩表現(xiàn)自己,讓其指出自己的不足,從而得到建議和意見。

【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lǐng),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宋·歐陽修《與梅圣俞書》:“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示例】:聞得亭亭姐姐學(xué)問淵博,妹子何敢~,同他亂談。◎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二回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賓語;含貶義,表示能力不如人
出 處:宋·歐陽修《與梅圣俞書》:“昨日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例 句:我不是文藝行家,可不敢在您這位老“藝術(shù)家”面前~,談?wù)撐乃嚒?/p>
近義詞:布鼓雷門 自作聰明 貽笑大方 弄斧班門
反義詞:程門立雪 自知之明 知人之明 虛懷若谷

班門弄斧的主人公是魯班
魯班的簡介: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魯國人(都城山東曲阜,故里山東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大約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里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筑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chǎn)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fā)明家,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