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的故事:關于聞一多的小故事

1、聞一多的故事一、錚錚鐵骨聞一多
一次,聞一多先生寫了一篇聲討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通電,其文辭強烈,如刀如槍。聞先生寫完后就讓他的學生季鎮(zhèn)準拿去請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的一位青年教師和他的一位朋友簽名。
這兩位曾受教于聞一多先生,他們看了電文,有些猶豫。簽名吧,要擔很大風險;不簽吧,老師的面子又不好駁。想來想去最后簽了個假名。聞先生知道后,深為不滿,厲聲說道:"要是怕死就不要簽名,要簽就簽真名,我們不要假名。"這二位受聞一多先生光明坦蕩釣襟懷和無所畏懼的斗爭勇氣所感動,終于簽了真名。
2、聞一多的故事二、臧克家和聞一多的故事
據(jù)田建國的《做人、做事、做學問》記載(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年),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成立后第一次招生,國文考試有兩個題目:《你為何考青島大學》和《雜感》,兩題任選一個。山東諸城籍考生、26歲的臧克家兩題都做了,他寫的《雜感》只有三句話:“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做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這三句雜感短小精悍,但富有哲理。
青島大學國文系主任聞一多對臧克家的文章十分賞識,從中看到了臧克家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和文學潛質,于是便判給他98分的高分,為第一名,將數(shù)學考試考了“0”分的臧克家錄取入青島大學。要知道聞一多平素批閱試卷極嚴,在他手下的學生得5分、10分者不少,得個60分已很不容易了。
臧克家起初讀的是外文系,因為記憶力差,他想轉入國文系。當他走進聞一多的辦公室時,看到不少想轉到國文系的學生全部被拒絕了,心中不禁有些膽怯,沒想到聞一多一聽到他的名字便高興地說:“你來國文系吧。”
千里馬有幸遇伯樂,從此以后,臧克家就成了聞一多教授的一名高徒,后來成為著名詩人。
3、聞一多的故事三、聞一多醉書的故事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里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里捧著一本書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4、聞一多的故事四、憧憬浪漫愛情,卻接受了包辦婚姻
被稱為“熱情如火”的詩人聞一多,不但寫了許多激昂的愛國詩,也寫過不少充滿柔情蜜意的愛情詩。例如在原名《愛的風波》后改名《風波》一詩中,詩人描寫 “燒的這樣狂”的愛情使人驚喜,又因怕把她失去而“放聲大哭”;又如,在《幻中的邂逅》一詩中,把愛情描寫成為“仿佛一簇白云,濛濛漠漠,擁`一只素氅朱冠的仙鶴”,“在月光里浸著”的“娉婷的模樣”,把詩人擾得“輾轉空床,通夜無睡”。在《貢臣》一詩中,詩人把愛情比喻為“我的王”,甘愿作她的“貢臣”,為她貢獻一切。詩人“悄悄地等著你的愛潮膨脹”,但是,“老等,等不到你的潮頭!”
在散文中,聞一多對女性、對愛情的歌頌就更加直率和坦露。1921年5月,聞一多在《評本學年周刊里的新詩》一文中寫道:“女性是詩人的理想,詩人眼里宇宙間最高潔最醇美的東西便是女性”,“若是沒有女人,一大半的詩--大半最寶貴的詩,不會產(chǎn)生了”。他還說:“嚴格說來,只有男女間戀愛的情感,是最熱烈的情感,所以是最高最真的情感。”這些都說明青年聞一多對女人和愛情充滿著浪漫的渴望和憧憬。
但是,現(xiàn)實生活卻強迫聞一多接受父母之命,和一個沒有“戀愛的情感”的女子結婚!
1921年底,一封封催他回家結婚的信從家鄉(xiāng)湖北浠水縣寄到清華園,使聞一多陷入極端的苦惱之中。
原來,將近十年以前,即1912年,十四歲的聞一多考上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時,父母為他訂了婚,對象名高孝貞,她1903年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和聞家還是遠房姨表親。聞一多考取清華后,高孝貞的父親認為這孩子有出息,便主動提出要將女兒嫁給他。親上加親,又是門當戶對,聞一多的父母欣然同意,便訂下了娃娃親。當時,聞一多埋頭學習,并積極從事校內(nèi)的各種文學藝術活動,對此事并無多大考慮。現(xiàn)在快畢業(yè)了,問題來了:清華是留美預備學校,學生畢業(yè)后可以公費貿(mào)學美國五年!父母怕他出國留學,就拴不住了;即便回來了,也是二十七八歲了,太大了,而且要讓高家的小姐在閨中等四五年,也不好交代。因此多次來信,催聞一多回去結婚。聞一多據(jù)理力爭,無濟于事,這對聞一多是個極大的打擊。他在題為《十一年一月二日作》的詩中充分表現(xiàn)出這種痛苦的心情:“……你那被愛蜜餞了的肥心,人們講,/本是為了滋養(yǎng)那些嬉笑的花兒的,如今卻長滿了愁苦底荊棘--/他的根已將你的心越捆越緊,越纏越密。/……生活對你偏是那樣地兇殘;/你看!又是一個新年--好可怕的新年!/張著牙戟齒巨的大嘴招呼你上前;/你退既不能,進又白白地往死嘴里鉆!”詩人甚至想到了死:“那也對啊!--死!你要來就快來,/快來斷送了這無邊的痛苦!……”“十一年”指的是民國十一年,即1922年,這年1月2日,可能是他被迫回家結婚的日子。他以這一天為題寫詩,大概是讓自己牢牢記住這痛苦的一天吧!
聞一多回故鄉(xiāng)浠水結婚時,提出不祭祖、不行跪拜禮、不鬧洞房等條件,父母可能約略知道他心里的委屈,所以同意。結婚那一天,一早起來他又鉆進書房看書,家里人硬是生拉硬拽才給他理了發(fā),洗了澡,換了衣服,但一轉眼他又不見了。當外面鼓樂齊鳴,鞭炮震天,迎新的花轎已抬著新娘回來時,卻到處找不到新郎,原來他又鉆到書房看書了。大家七手八腳,連推帶拉,才把他擁到前廳舉行了婚禮。聞一多的這種態(tài)度,也可以說是對父母包辦婚姻一種無可奈何的消極抵抗。
蜜月期間,他對新娘了很冷淡,倒是熱心于詩的研究,最后完成了一篇洋洋兩萬余字的論文《律詩的研究》。他對結婚的不滿也并未因結婚而消減,從老家回清華以后,他于1922年5月7日寫信給弟弟家駟,痛說自己的不幸:“大家庭之外,我現(xiàn)在又將有了一個小家庭。我一想起,我便為之切齒發(fā)指!我不肯結婚,逼迫我結婚,不肯養(yǎng)子,逼迫我養(yǎng)子……宋詩人林和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我將以詩為妻,以畫為子……家庭是一把鐵鏈,捆著我的手,捆著我的腳,捆著我的喉嚨,還捆著我的腦筋;我不把他擺脫了,撞碎了,我將永遠沒有自由,永遠沒有生命!……我知道環(huán)境已迫得我發(fā)狂了,我這一生完了。我只作一個顛顛倒倒的瘋詩人罷了!世界還有什么留戀的?活一天算一天罷了!……”
應該指出,聞一多雖然對婚姻極端不滿,但仍然對妻子采取關心和負責的態(tài)度。蜜月過后,高孝貞按習俗回娘家,聞一多于回校途經(jīng)武昌時,專門寫信給父母,要求讓她早日回來讀書。信中說:“我此次歸娶,純以恐為兩大人增憂。我自揣此舉,誠為一大犧牲。然為我大人犧牲,是我應當并且心愿的。如今我所敢求于兩大人者,只此讓我婦早歸求學一事耳!大人愛子心切,當不藐視此請也。……如兩大人必固執(zhí)俗見,我敢冒不孝之名,謂兩大人為麻木不仁也。”
聞一多一向很尊重父母,講話很注意分寸、禮節(jié),但這封信言辭相當激烈、尖銳,足見他對高孝貞讀書問題十分重視。在他的懇求下,父母后來送高孝貞進入武昌女子職業(yè)學校。1922年夏,聞一多赴美后,繼續(xù)關心妻子的學習情況,寫家信時經(jīng)常詢問和叮囑,而且從精神上鼓勵妻子要有志氣,努力成為一個有學問、有本事的人。在一封家信中,他舉美國著名女詩人海德夫人的重大成就為例,說明“女人并不是不能造大學問、大本事,我們美術學院的教員多半是女人。女人并不弱似男人。外國女人是這樣,中國女人何嘗不是這樣呢?”
5、聞一多的故事五、聞一多的浪漫與詼諧
聞一多先生是以一個慷慨悲歌、壯懷激烈的愛國詩人形象傳世的。
抗戰(zhàn)開始后,他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任教。他留了一把胡子,發(fā)誓不取得抗戰(zhàn)的勝利不剃去,表示自己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他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1945年12月1日,昆明發(fā)生國民黨當局鎮(zhèn)壓學生愛國運動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親自為死難烈士書寫挽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出殯時,他拄著手杖走在游行隊伍前列,并撰寫了《一二一運動始末記》,揭露慘案真相,號召“未死的戰(zhàn)士們,踏著四烈士的血跡”繼續(xù)戰(zhàn)斗。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先生大會上,聞一多先生發(fā)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他的這些形象,鐫刻在人們的印記中,提起聞一多,人們自然想到他的那一大把激揚的美髯,他的民族氣節(jié),他的激情四射。但是,對于聞一多先生浪漫、詼諧、幽默的一面,人們就很少提及了。
有一個故事,發(fā)生在聞一多先生在清華大學任教時,他的浪漫可見一斑。
1932年秋天,聞一多先生從山東大學到自己的母校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為了讓自己的課堂詩意浪漫,他特意要求學校將下午的課換到晚上亮燈的時候。他對學校說,明亮的下午是不適合讀詩的,讀詩要在朦朧的夜晚。
晚上,校園里燈光婆娑,教室里燭光搖曳,聞一多先生身穿一襲長衫,抱著一摞講義飄然進門。聞一多先生落座,但是并不馬上開講。他慢慢地從衣兜里地掏出紙煙匣,打開,然后對學生和藹一笑說:哪位吸?
學生們嘩然而笑。自然誰也不會真正去接老師客氣謙讓的紙煙的。聞先生不說話,默默地自己點燃一支紙煙,深深地吸一口,然后長長地吐出一口打著螺旋的煙霧之后,然后開講了:“痛飲酒,熟讀離騷,方為真名士。”
聞一多先生長于治印,在治印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彰顯了聞一多先生浪漫幽默的真性情。1944年,聞一多給華羅庚教授刻印一方,邊款為:“頑石一方,一多所鑿。奉貽教授,領薪立約。不算寒傖,也不闊綽。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戰(zhàn)前,不值兩角。”
一方小小的石頭,聞一多先生卻賦予了它這樣豐厚的文化詩意的內(nèi)涵,有印章材質的介紹,有刻石功用的說明,有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影射,有民生遭遇的深情,有教授之間的情感,短短四十字,俗雅具現(xiàn),不僅僅看出聞一多先生人生的詩意浪漫,更凸顯了他為人做事的高古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