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虎的成語_有關(guān)于虎的成語
虎字開頭的成語
虎背熊腰 / hǔ bèi xióng yāo
出處:元·無名氏《飛刀對箭》:“這廝倒是一條好漢,狗背驢腰的,哦,是虎背熊腰。”
意思:形容人身體魁梧健壯。
虎不食兒 / hǔ bù shí ér
出處:明·楊珽《龍膏記·藏春》:“你爹爹既往洛陽,一時未歸,待異日我自慢慢勸他,虎毒不食兒,孩兒切莫短見。”
意思:老虎兇猛殘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愛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虎斗龍爭 / hǔ dòu lóng zhēng
出處:漢·班固《答賓戲》:“分裂諸夏,龍戰(zhàn)虎爭。”
意思:形容斗爭或競賽很激烈。
虎踞龍盤 / hǔ jù lóng pán
出處:晉·吳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意思: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虎口拔牙 / hǔ kǒu bá yá
出處:金·馬鈺《玩丹砂·贈閻先生》:“猛虎口中敲玉齒,驪龍頷下奪神珠。”
意思:比喻做十分危險的事情。
虎口逃生 / hǔ kǒu táo shēng
出處:《莊子·盜跖》:“孔子曰:‘然,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頭,編虎須,幾不免虎口哉。”
意思:老虎嘴里幸存下來的生命。比喻逃脫極危險的境地僥幸活下來。
虎口余生 / hǔ kǒu yú shēng
出處:《莊子·盜跖》:“孔子曰:‘然,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頭,編虎須,幾不免虎口哉。”
意思:老虎嘴里幸存下來的生命。比喻逃脫極危險的境地僥幸活下來。
虎狼之勢 / hǔ láng zhī shì
出處:《淮南子·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勢而吞諸侯。”
意思:形容極兇猛的聲勢。
虎入羊群 / hǔ rù yáng qún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孔融望見太史慈與關(guān)、張趕殺賊眾,如虎入羊群,縱橫莫當(dāng)。”
意思:老虎跑進(jìn)羊群。比喻強(qiáng)大者沖入柔弱者中間任意砍殺。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 hǔ shēng sān zì,bì yǒu yī biāo
出處:《癸辛雜識》:“諺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意思:比喻眾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個超群出眾的人。
虎視眈眈 / hǔ shì dān dān
出處:《周易·頤》:“虎視耽耽,其欲逐逐。”
意思:眈眈:注視的樣子。象老虎那樣兇狠地盯著。形容心懷不善,伺機(jī)攫取。
虎體熊腰 / hǔ tǐ xióng yāo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為首一將,生得廣額闊面,虎體熊腰;吳郡富春人也,姓孫,名堅,字文臺,乃孫武子之后。”
意思:形容身材魁梧,體格健壯。
虎頭虎腦 / hǔ tóu hǔ nǎo
意思:形容壯健憨厚的樣子(多指兒童)。
虎頭蛇尾 / hǔ tóu shé wěi
出處:元·康進(jìn)之《李逵負(fù)棘》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zhuǎn)背言詞說是非,這廝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意思:頭大如虎,尾細(xì)如蛇。比喻開始時聲勢很大,到后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
虎頭燕頷 / hǔ tóu yàn hàn
出處:《后漢書·班超傳》:“燕頷虎頸,飛而食肉。”
意思:舊時形容王侯的貴相或武將相貌的威武。
虎尾春冰 / hǔ wěi chūn bīng
出處:《尚書·君牙》:“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意思:踩著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將解凍的冰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虎落平川 / hǔ luò píng chuān
意思:平川:地勢平坦的地方。老虎離開自己稱王稱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權(quán)有勢或有實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權(quán)勢或優(yōu)勢。
虎珀拾芥 / hǔ pò shí jiè
出處:漢·王充《論衡·亂龍》:“頓牟拾芥,磁石引針。”
意思:琥珀摩擦后生電,能吸引細(xì)小的東西。比喻互相感應(yīng)。
虎臥龍?zhí)?/ hǔ wò lóng tiào
出處:南朝·梁·袁昂《評書》:“王右軍書,字勢雄強(qiáng),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xùn)。”
意思:形容字勢雄渾超逸。
虎嘯風(fēng)生 / hǔ xiào fēng shēng
出處:《北史·張定和傳論》:“虎嘯生風(fēng),龍騰云起,英賢奮發(fā),亦各因時。”
意思:嘯:長鳴。猛虎長鳴,則大風(fēng)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順應(yīng)時代潮流而出現(xiàn),并且對社會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亦指豪杰奮起,大展宏圖。
虎穴龍?zhí)?/ hǔ xué lóng tán
出處:元·無名氏《昊天塔》第三折:“不甫能撞開了天關(guān)地戶,跳出這龍?zhí)痘⒖摺?rdquo;
意思:龍潛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極險惡的地方。
第2個字帶虎的成語
幫虎吃食 / bāng hǔ chī shí
意思:比喻幫助惡人做壞事。
暴虎馮河 / bào hǔ píng hé
出處:《詩經(jīng)·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意思:暴虎:空手搏虎;馮河: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調(diào)虎離山 / diào hǔ lí shān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須是親自用調(diào)虎離山計,一戰(zhàn)成功。”
意思:設(shè)法使老虎離開原來的山岡。比喻用計使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以便乘機(jī)行事。
惡虎不食子 / è hǔ bù shí zǐ
出處: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杭州龍華寺靈照真覺禪師》:“山僧失口曰:‘惡習(xí)虎不食子。’”
意思:即使兇惡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傷害親近者。
餓虎饑鷹 / è hǔ jī yīng
出處:《魏書·宗室暉傳》:“侍中盧昶,亦蒙恩眄,故時人號曰:‘餓虎將軍,饑鷹侍中。’”
意思:比喻兇殘貪婪。
餓虎撲食 / è hǔ pū shí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十一回:“餓虎撲食最傷人,蛟龍戲水能兇惡。”
意思:象饑餓的老虎撲向食物一樣。比喻動作猛烈而迅速。
餓虎撲羊 / è hǔ pū yáng
出處: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五戒禪師么紅蓮記》:“一個初侵女色,由(猶)如餓虎吞羊。”
意思:象饑餓的老虎撲向食物一樣。比喻動作猛烈而迅速。
餓虎之蹊 / è hǔ zhī xī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是謂委肉當(dāng)餓虎之蹊也。”
意思:比喻非常危險的處所。
二虎相斗,必有一傷 / èr hǔ xiāng dòu, bì yǒu yī shāng
出處:明·煙霞散人《斬鬼傳》第四回:“這叫做二虎相斗,必有一傷,待他傷了一個,便容易了。”
意思:兩只兇惡的老虎爭斗起來,其中必有一只受傷。比喻敵對雙方實力都很強(qiáng),激烈斗爭的結(jié)果,必有一方吃虧。
放虎歸山 / fàng hǔ guī shān
出處: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nèi)也。’既入,巴復(fù)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聽。”
意思: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
放虎自衛(wèi) / fàng hǔ zì wèi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wèi)者也。”
意思:放出老虎來保衛(wèi)自己。比喻利用壞人而自招災(zāi)禍。
風(fēng)虎云龍 / fēng hǔ yún lóng
出處:《周易·乾》:“云從龍,風(fēng)從虎。”
意思:虎嘯生風(fēng),龍起生云。指同類事物相互感應(yīng)。舊時也比喻圣主得賢臣,賢臣遇明君。
伏虎降龍 / fú hǔ xiáng lóng
意思: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惡龍屈服。形容力量強(qiáng)大,能戰(zhàn)勝一切敵人和困難。
官虎吏狼 / guān hǔ lì láng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夢狼》:“竊嘆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意思: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貪暴。
狐虎之威 / hú hǔ zhī wēi
意思:狐貍與老虎相互勾結(jié)而表現(xiàn)出來的威勢。比喻權(quán)貴當(dāng)?shù)勒吲c其爪牙串通一氣而發(fā)出的淫威。
畫虎成狗 / huà hǔ chéng gǒu
出處:《后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
意思:畫老虎不成,卻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畫虎畫皮難畫骨 / huà hǔ huà pí nán huà gǔ
意思:比喻認(rèn)識一個人容易,了解一個人的內(nèi)心卻難。
畫虎類狗 / huà hǔ lèi gǒu
出處:《后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
意思:類:象。畫老虎不成,卻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老虎頭上撲蒼蠅 / lǎo hǔ tóu shàng pū cāng yíng
意思:比喻自己找死。
老虎頭上搔癢 / lǎo hǔ tóu shàng sāo yǎng
意思:比喻不自量力。
兩虎相斗 / liǎng hǔ xiāng dòu
出處:《戰(zhàn)國策·秦策二》:“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史記·春申君列傳》:“天下莫強(qiáng)于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斗。”
意思:比喻力量強(qiáng)大的雙方相搏斗。
騎虎難下 / qí hǔ nán xià
出處:《晉書·溫嶠傳》:“今之事勢,義無旋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唐·李白《留別廣陵諸公》詩:“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墮天。”
意思: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比喻做一件事情進(jìn)行下去有困難,但情況又不允許中途停止,陷于進(jìn)退兩難的境地。
如虎添翼 / rú hǔ tiān yì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心書·兵機(jī)》:“將能執(zhí)兵之權(quán),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
意思:好象老虎長上了翅膀。比喻強(qiáng)有力的人得到幫助變得更加強(qiáng)有力。
談虎色變 / tán hǔ sè biàn
出處:《二程全書·遺書二上》:“真知與常知異。嘗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于眾。”
意思:色:臉色。原指被老虎咬過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厲害。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緒緊張起來。
為虎傅翼 / wèi hǔ fù yì
出處:《逸周書·寤敬篇》:“毋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之。”《淮南子·兵略訓(xùn)》:“今乘萬民之力而反為殘賊,是為虎傅翼,曷為弗除。”《韓非子·難勢》:“毋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之
意思:傅:通“附”;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為虎添翼 / wèi hǔ tiān yì
出處:《逸周書·寤敬篇》:“毋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之。”《淮南子·兵略訓(xùn)》:“今乘萬民之力而反為殘賊,是為虎傅翼,曷為弗除。”《韓非子·難勢》:“毋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之
意思: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為虎作倀 / wèi hǔ zuò chāng
出處:《太平廣記》卷四百三十:“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虎前呵道耳。”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號為倀,須得一人代之。”
意思: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變成倀鬼,專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dāng)惡人的幫兇。
臥虎藏龍 / wò hǔ cáng lóng
出處:北周·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
意思:指隱藏著未被發(fā)現(xiàn)的人才,也指隱藏不露的人才。
養(yǎng)虎遺患 / yǎng hǔ yí huàn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jì)》:“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jī)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yǎng)虎遺患也。”
意思:遺:留下;患:禍患。留著老虎不除掉,就會成為后患。比喻縱容壞人壞事,留下后患。
引虎自衛(wèi) / yǐn hǔ zì wèi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嚴(yán)顏在巴郡,聞劉璋法正請玄德入川,拊心而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wèi)者也!’”
意思:引:招引。引來老虎,保衛(wèi)自己。比喻企圖依仗惡人,結(jié)果反受其害。
與虎謀皮 / yǔ hǔ móu pí
出處:《太平御覽》卷二0八引《符子》:“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意思: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惡人商量要他放棄自己的利益,絕對辦不到。
與虎添翼 / yǔ hǔ tiān yì
出處:《逸周書·寤敬篇》:“毋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之。”《淮南子·兵略訓(xùn)》:“今乘萬民之力而反為殘賊,是為虎傅翼,曷為弗除。”
意思: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縱虎歸山 / zòng hǔ guī shān
出處: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nèi)也。’既入,巴復(fù)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聽。”
意思: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