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著名歷史故事,發(fā)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講述司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

出自《宋史》,原文如下:
司馬光字君實(shí),陜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譯文:
司馬光字君實(shí),陜州夏縣人。司馬光7歲時(shí),已經(jīng)像成年一樣,特別喜歡聽人講《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來講給家人聽。從此對(duì)《左氏春秋》愛不釋手,甚至忘記饑渴和冷熱。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個(gè)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馬光拿石頭砸開了缸,水從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擴(kuò)展資料:
司馬光的生平介紹: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此時(shí)其父司馬池任光山縣令,所以給他起名光。
六歲時(shí),司馬池就教司馬光讀書,七歲時(shí),不僅能背誦《左氏春秋》,還能講明白書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dòng)京洛的事。
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二十歲,他參加了會(huì)試,一舉高中進(jìn)士甲科,從此步入仕林,初任華州知州。
慶歷元年(1041年)十二月,司馬池病死在晉州,司馬光和兄長(zhǎng)司馬旦扶著父親的靈柩回到了故鄉(xiāng)夏縣。雙親的相繼去世,使司馬光悲痛萬分,他嘆息“平生念此心先亂”。
皇祐元年(1049年),龐籍升任樞密使,舉薦司馬光任館閣校勘,但沒有得到皇帝的許可。皇祐三年(1051年),司馬光三十三歲,由宰相龐籍推薦任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
嘉祐三年(1058年)司馬光遷開封府推官,賜五品服;嘉祐六年(1061年),擢修起居注。司馬光堅(jiān)決推辭,連上五狀,他認(rèn)為自己“實(shí)非所長(zhǎng)”,但仁宗一直不收回成命。
從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到治平元年(1064年)七月的一年多時(shí)間里。司馬光為消除太后和英宗之間的矛盾,前后共上奏章17封。
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任司馬光龍圖閣直學(xué)士,仍留任諫職。
元豐七年(1084年),司馬光已六十六歲,《資治通鑒》全部修完,是年七月十一日全書呈上,十一月,
《通鑒》的最后部分《唐紀(jì)》和《五代紀(jì)》修成以后,司馬光連同《通鑒考異》、《通鑒目錄》一起奏進(jìn)給神宗皇帝。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 ,司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歲,獲贈(zèng)太師、溫國(guó)公,謚號(hào)文正,宋哲宗賜碑名為“忠清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