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送別》是唐代的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是李嶠。《全唐詩》中有收錄。

yòu sòng bié
又送別
táng dài:lǐ qiáo
唐代:李嶠
qí lù fāng wèi kè,fāng zūn zàn jiě yán。
岐路方為客,芳尊暫解顏。
rén suí zhuǎn péng qù,chūn bàn luò méi hái。
人隨轉蓬去,春伴落梅還。
bái yún dù fén shuǐ,huáng hé rào jìn guān。
白云度汾水,黃河繞晉關。
lí xīn bù kě wèn,sù xī bìn chéng bān。
離心不可問,宿昔鬢成斑。

翻譯:
岐路方為客,芳尊暫解顏:意思是老友剛剛分手離開上路,我只能以酒消愁,或者來消除對你的離別之情。
人隨轉蓬去,春伴落梅還:兩句的字面意思應該是秋季送老友,或許春末就應該回來了,或許還有認識飄零的感慨,因為轉蓬和落梅,都對應了一種飄零空虛感。
白云度汾水,黃河繞晉關:這兩句沒啥意思,一方面寫老友的出發(fā)目的地或者路過的地方,汾水,晉,都代表山西。
離心不可問,宿昔鬢成斑:我不敢問他為何離去,或者是何時歸來,怕一夜白頭
注釋解釋
“芳尊”一詞也寫作"芳罇",是指精致的酒器,如精美的酒杯之類,亦借指美酒.
“芳”:這個字本意是指花草的香氣,也用來比喻美好的事物和人.
“罇":這個字本意是指古代盛酒的器具,例如李白的詩句”金樽清酒斗十千”;也可借指“美酒”,例如納蘭性德 的《金縷曲》詞之三:“生怕芳尊滿,到更深迷離醉影.”
轉蓬,讀音zhuǎn péng,漢語詞語,意思是隨風飄轉的蓬草
宿昔 1.同“夙昔”2.早晚之間。比喻時間短。3.向來。

賞析:
讀詩從題目入手,讀的過程也要圍繞著題目。“又送別”提示此詩是送別詩,應符合一般送別詩的情感:難分難舍,憂愁悲戚等。“又”提示是再次送別,強調離別的次數(shù)多。詩中和“送別”相對應的信息有:歧路、客、轉蓬、度、離心。和憂愁對應的信息有解顏(愁容緩解)、繞、成斑。
首聯(lián),上句中“歧路”指離別分手處,“方”是剛剛,才。詩人和友人在離別分手處感嘆各自就要做他鄉(xiāng)的客子了。下句“芳尊”亦作“芳罇”,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在此離別之際,和友人共飲一杯酒,離別的愁緒暫時得到緩解。首聯(lián)直敘其事。“方”,說明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將要做客他鄉(xiāng)。“暫”,說明憂愁獲得緩解的時間短暫。兩字對舉極言離別的憂愁綿長、深遠。
頷聯(lián),上句“轉蓬”指隨風飄轉的蓬草。岑參《送祁樂歸河東》詩:“鳥且不敢飛,子行如轉蓬。”離別的人隨著轉蓬遠去。言轉蓬必暗含風,人隨轉蓬去,亦即人如轉蓬隨風去。此處用暗喻,表現(xiàn)出人在捉摸不定的命運面前無能為力、隨波逐流、漂泊不定的無力無奈感。下句寫春天伴隨著飄落的梅花回歸,表現(xiàn)大自然的無情、自在和永恒。上下句在人事和自然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人不得不像轉蓬隨風一樣漂泊流離,而春天卻亙古不變地隨著落梅回歸。春歸和人去形成強烈反差,在宏大的自然背景襯托下,個體分離時的無奈、無助、無力顯得無比渺小。而這種渺小感卻最能獲得共情,引起共鳴。這種反差形成的巨大張力,有效地烘托出離別時的悲痛。
另,春歸、落梅,也暗示詩人和友人分離的季節(jié)。古人送別時又有折柳吹笛的習慣,而《梅花落》又是一首古笛曲。李白《黃鶴樓聞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高適《塞上聽吹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這些詩句中的梅花、玉笛均暗指《梅花落》。可知詩人在“春伴落梅還”一句中融入了大量復雜細微的情感。一是和人去形成反差,分析如上;二是點明送別的季節(jié);三是由落梅起興,融入笛曲《梅花落》思念懷人之意,表達和友人的惜別之情;四是期待回歸之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言簡義豐,玲瓏剔透,詩心可見。
頸聯(lián),上下兩句寓情于景,實寫送別處的景物:白云、汾水、黃河、晉關。喻指和友人難舍難分的悱惻。上句寫空中的白云飛度汾河,就像詩人和友人終于分離,各自踏上行程。下句寫黃河繞著晉關默默流淌,“繞”,字面意思為圍繞,隱含纏繞,縈繞之意。詩人的情緒被離別的愁緒纏繞、縈繞,借“黃河繞晉關”而外化出來。此聯(lián)視角從上到下,從高到低,顯得開闊遼遠、深邃厚重。實寫景,虛抒情,情感融入景色不露痕跡,堪稱王國維“無我之境”之一例。
尾聯(lián),暗設被人問及離別的心情的情境,上句是詩人的回答,“不可問”,是不能承受這樣的發(fā)問,暗含不能回答,不愿回答,希望不要被人問及之意。可見詩人已經(jīng)因為離別而憂愁悲傷到極點。下句是對“不可問”的原因說明,“宿昔”,猶旦夕,比喻短時間之內。意思是你看我一夜之間,兩鬢已斑白。以“鬢成斑”這個細節(jié)描寫體現(xiàn)詩人因為分離而產(chǎn)生的深重哀愁,因此最好不要問。
李嶠
李嶠(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