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貶謫潮州途中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律。此詩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郁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傷情緒。首聯(lián)寫因“一封(書)”而獲罪被貶,“朝夕”而已,可知龍顏已大怒,一貶便離京城八千里之遙;頷聯(lián)直書“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頸聯(lián)即景抒情,既悲且壯;尾聯(lián)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詩熔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詩味濃郁,感情真切,對比鮮明,是韓詩七律中的精品。

zuǒ qiān zhì lán guān shì zhí sūn xiāng
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táng dài:hán yù
唐代:韓愈
yī fēng zhāo zòu jiǔ chóng tiān ,xī biǎn cháo yáng lù bā qiān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yù wèi shèng míng chú bì shì ,kěn jiāng shuāi xiǔ xī cán nián !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yún héng qín lǐng jiā hé zài ?xuě yōng lán guān mǎ bú qián 。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
zhī rǔ yuǎn lái yīng yǒu yì ,hǎo shōu wú gǔ zhàng jiāng biān 。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譯文
早晨我把一封諫書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路途遙遠的潮州。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余的生命。
回頭望長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斷的終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馬藍關(guān),積雪擁塞,連馬也踟躕不前。
我知你遠道而來應知道我此去兇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氣彌漫的江流邊把我的尸骨收清。
注釋
左遷:降職,貶官,指作者被貶到潮州。藍關(guān):在藍田縣南。湘:韓愈的侄孫韓湘,字北渚,韓愈之侄,韓老成的長子,長慶三年(823年)進士,任大理丞。韓湘此時27歲,尚未登科第,遠道趕來從韓愈南遷。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論佛骨表》。
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chóng)天:古稱天有九層,第九層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遙遠。八千,不是確數(shù)。
“欲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余的生命。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豈肯。
衰朽(xiǔ):衰弱多病。
惜殘年:顧惜晚年的生命。
圣明:指皇帝。
秦嶺:在藍田縣內(nèi)東南。
“雪擁”句:立馬藍關(guān),大雪阻攔,前路艱危,心中感慨萬分。擁:阻塞。
藍關(guān):藍田關(guān),今在陜西省藍田縣東南。
馬不前: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驅(qū)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
汝(rǔ):你,指韓湘。應有意:應知道我此去兇多吉少。
“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韓湘交待后事。
瘴(zhàng)江:指嶺南瘴氣彌漫的江流。瘴江邊:指貶所潮州。
潮陽:今廣東潮州潮安區(qū)。

賞析
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唐憲宗“迎佛骨入大內(nèi)”,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jīng)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的寫下了這首名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這首詩的首聯(lián)是說,早晨我把一篇諫書上奏給朝廷,晚上被貶潮州離京八千里的路程。
首聯(lián)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的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找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而且一貶就是八千里。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頷聯(lián)是說,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慮衰朽之身還顧惜余生。
三、四句直書自己是“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剛直不阿,老而彌堅,雖遭獲嚴譴也無怨悔。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頸聯(lián)是說,陰云籠罩著秦嶺家鄉(xiāng)可在何處?大雪擁塞藍關(guān)馬兒不肯前行。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有一首哭女之作,題為《去歲自刑部郎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蒙恩還朝過其墓題驛梁》。可知他當時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這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也不見長安。他此時不獨傷懷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他立馬藍關(guān),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危。“馬不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尾聯(lián)是說,我知道你遠道而來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邊把我的尸骨收清。結(jié)語沉痛而穩(wěn)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憤激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xiàn)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從藝術(shù)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的佳作。沉郁頓挫的風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頓挫是指其手法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借景抒情。“云橫雪擁”,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有力。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chǎn)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 。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819年(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真身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一節(jié)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jié)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jīng)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屈、憤慨、悲傷。潮州州治潮陽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千里之遙。韓愈只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guān)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所以他寫下這首詩。
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