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齊山登高》是唐代詩人杜牧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律。此詩為安撫友人張祜的失意情緒而作,詩以看破一切的曠達乃至頹廢,來排遣人生多憂、生死無常的悲哀,表現(xiàn)出封建知識分子的人生觀的落后、消極一面。但是此詩看似曠達不羈,而實內含不平,因此盡管消極頹唐,而實際卻不無不甘落拓消沉之意。

jiǔ rì qí shān dēng gāo / jiǔ rì qí ān dēng gāo
九日齊山登高 / 九日齊安登高
táng dài:dù mù
唐代:杜牧
jiāng hán qiū yǐng yàn chū fēi , yǔ kè xié hú shàng cuì wēi 。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chén shì nán féng kāi kǒu xiào , jú huā xū chā mǎn tóu guī 。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dàn jiāng mǐng dǐng chóu jiā jié , bù yòng dēng lín hèn luò huī 。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
gǔ wǎng jīn lái zhǐ rú cǐ , niú shān hé bì dú zhān yī 。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與朋友帶上美酒一起登高望遠。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讓人開口一笑的事,滿山盛開的菊花我定要插滿頭才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jié),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不必像齊景公那般對著牛山獨自流淚。
注釋
九日:舊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舊浴登高飲菊花酒。
齊山:在今安徽省貴池縣。杜牧在武宗會昌年間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這句暗用晉朝陶淵明典故。
登臨:登山臨水或登高臨下,泛指游覽山水。
牛山:山名。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春秋時齊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賞析
首聯(lián)用白描的手法寫雁過江上南飛,與客提壺上青山的一副美景。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寫的淋漓盡致。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傳達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廣,不獨指雁影。“與客攜壺”是置酒會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樂事,“翠微”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于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
頷聯(lián)為唐詩名句,夾敘夾議,寫出了詩人矛盾的心情。“難逢”、“須插”的言外之意是應把握當前及時行樂,不要無益地痛惜流光,表現(xiàn)了一種通達的生活態(tài)度。“菊花”是扣合重陽節(jié)的習俗。
頸聯(lián)與頷聯(lián)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表達了詩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答這良辰佳節(jié),無須在節(jié)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同時也表達了及時行樂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陽節(jié)的習俗。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都用了對比,一是塵世不樂與佳節(jié)盡情快樂的對比,一是大醉無憂與怨恨憂愁的對比。兩聯(lián)也多次提到重陽。節(jié)日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使人們暫時擺脫日常生活的束縛、拋開日常生活的煩惱,讓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這里所表現(xiàn)的正是趁著重陽節(jié)拋開世事、盡情放縱快樂的思想。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尾聯(lián)是說,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這里詩人進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時,齊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lián)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呢?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郁之思以曠達出之”。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郁積,但詩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xiàn)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兩種情緒。詩人主觀上未嘗不想用節(jié)日登高的快樂來排遣抑郁。篇中“須插”、“但將”、“不用”以及“何必”等詞語的運用,都可以清楚的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上的掙扎。至于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從抑郁中掙扎出來,那是另一回事。
詩人的愁悶何以那樣深、那樣難以驅遣呢?除了杜牧自己懷有很高的抱負而在晚唐的政治環(huán)境中難以得到施展外,還與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詩中所稱的“客”有關。這位“客”不是別人,正是詩人張祜,他比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穆宗時令狐楚賞識他的詩才,曾上表推薦,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見用。這次張祜從丹陽(今屬江蘇)特地趕來拜望杜牧。杜牧對他的遺棄是同情的,為之憤憤不平。因此詩中的抑郁,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之感。這才是詩人怎樣力求曠達,而精神始終不佳的深刻原因。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845年(唐會昌五年)張祜到池州拜訪杜牧,二人命運相仿,皆是懷才不遇,所以在登齊山時有感寫下此詩。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