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一首明代的詩,作者是文征明。明朝,沿用宋朝的方式,以“投謁”代替拜年。紙張大規(guī)模使用,他們在精美賀紙上寫上“新年快樂”等祝福語。文征明這首《拜年》講述的就是明代的拜年方式“投謁”。這樣的拜年方式,已經(jīng)淪落到文征明筆下的“虛空”的形式主義上來。

bài nián
拜年
míng dài:wén zhēng míng
明代:文征明
bù qiú jiàn miàn wéi tōng yè , míng zhǐ zhāo lái mǎn bì lú 。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wǒ yì suí rén tóu shù zhǐ , shì qíng xián jiǎn bù xián xū 。
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譯文
友人拜年都是遞上名片不求見面,因此我的屋中已堆滿了名貴拜貼。
我也隨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貼,世人認為這樣更簡易,但不會認為這是空虛的禮節(jié)。
注釋
謁:名帖。
敝:用于與自己有關的事物。

賞析
明朝,沿用宋朝的方式,以“投謁”代替拜年。紙張大規(guī)模使用,他們在精美賀紙上寫上“新年快樂”等祝福語。
文征明這首《拜年》講述的就是明代的拜年方式“投謁”。
這樣的拜年方式,已經(jīng)淪落到文征明筆下的“虛空”的形式主義上來。
首句,直接指出當下拜年偷懶、不用心的方式:不需要見面,只需要寄張賀卡就好了。人生若只如初見;我就站在你面前,哪怕不說話,也會覺得很美好;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雪夜訪戴;尋隱者不遇等故事,都是要抵達現(xiàn)場,站在你的面前,才能留下動人的佳句與故事。若是,只是隔空喊話,多少人情再深,想必也會淡了。
文征明是討厭這種“投謁”方式的,他在第二句講清楚了討厭的原因。
第二天早晨,起來一看,仆人已將“投謁”的名貴帖子,堆滿了屋子。一看這么多的帖子要回復,拜年的好心情還會有么,你不回就是不尊重人家,你回吧真會累死人。特別是文征明這樣的著名書法家,希望得到他字的人應該更多了。
文征明的拜年,恐怕就要在板凳上度過了。
第三句,是說他的無奈。我不得不拿起筆,給那堆積如山的拜年貼回帖。想想現(xiàn)在人,以為通過群發(fā)祝福,分分鐘搞定,又顯得多么假大空。
最后一句,點出了文征明的埋怨。人們怎么就不嫌這樣的拜年方式太過虛空呢,還是執(zhí)著于這樣簡化的方式。難道這樣的拜年方式,不能換的更簡單一些么。事實上,拜年,也沒有什么萬能的公式,雖然社會進步了,拜年更加簡化了,但拜年的情感,卻是亙古不變的。當一定的形式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走不下去的時候,必然有人會呼喚另一種拜年方式。
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yè)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