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詩。這首詩描寫二月二日新雨初霽,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發(fā)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十字碼頭,一群身著輕衫牽著駿馬的少年正徐徐走著。二月二在唐代也稱“踏青節(jié)”,此時正值大地生機盎然,百草萌生,是踏青出游的絕好時節(jié)。詩文抒寫踏青見聞,刻畫了一派春意盎然的詩情畫意。

èr yuè èr rì
二月二日
táng dài:bái jū yì
唐代:白居易
èr yuè èr rì xīn yǔ qíng , cǎo yá cài jiǎ yī shí shēng 。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qīng shān xì mǎ chūn nián shào , shí zì jīn tóu yī zì xíng 。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譯文
二月二日新雨初霽,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發(fā)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而十字碼頭,一群身著輕衫牽著駿馬的少年正徐徐走著。

賞析
這首詩寫龍?zhí)ь^這個節(jié)日的情景,驚蟄天春雨綿綿,草木一新。根據龍?zhí)ь^的習俗,后兩句是青年出來過節(jié),進行一些傳統(tǒng)活動。女的回娘家省親,所以在渡口擁擠上船或下船,或者后兩句寫同一件事,就是男的來迎接或送回娘家的女的。
“二月二,龍?zhí)ь^”早在唐代,就已有二月二這個節(jié)日的記載。這一天,是個踏青的好日子。唐朝人還把二月初二當作一個特殊的日子——“迎富貴”的日子,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
此外,當時民間還流行著互相贈送刀尺、百谷、瓜果種籽和迎富貴果子的習俗。這一習俗到宋代仍然盛行。而二月二與龍的結合既包含了中國古代對龍神的祟拜,也表現了古人對星辰運行和農業(yè)節(jié)氣的認識。
農歷二月,大地復蘇,草木萌動,農民就要春耕、播種了。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有可能降雨的時期,于是人們祈求傳說中的龍王行云布雨,以保民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正道出了這種祈盼。民諺背后,包含著先民們作為農耕民族對于幸福的向往。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已成為明確的“龍?zhí)ь^”日了,又被稱為春龍節(jié),又叫龍頭節(jié)或青龍節(jié),逐漸演變成除蟲害和祈豐收為主的節(jié)日。關于引龍、訂囤、煎餅熏蟲、擊梁辟鼠、炒豆報捷等風俗活動的記載也日漸繁多。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