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匡衡在年少時家境貧寒,在夜晚讀書沒有油燈可以照明,于是就鑿穿墻壁,借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藏書。匡衡到他家做雇工,但不要報酬,只希望可以讀遍他家的書。那戶人家的主人深受感動,就借書給匡衡讀。鑿壁偷光現(xiàn)在比喻家境貧寒而讀書刻苦。

1、鑿壁偷光的故事
在西漢時期,有一個窮苦的小孩名叫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人。他是西漢經(jīng)學(xué)家、大臣,以說《詩》著稱,漢元帝時位至丞相。
在他小的時候,他非常的喜歡讀書,可是他們家是農(nóng)村,吃飯都成問題,更別提拿錢買書讀了。他家有一個親戚,會讀書識字。于是匡衡就跟一個親戚學(xué)認(rèn)字,才勉強(qiáng)有了一點(diǎn)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可是找誰借書呢。因為在那個時候,書還是非常貴重的,不識字的人非常多,一般人家根本沒有書,有一些家里有書的人又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給有錢人家打工,寧愿一分工錢都不要,只要能給他書讀就行。
匡衡白天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一點(diǎn)工夫,他非常刻苦,連這一點(diǎn)休息時間也用來看一點(diǎn)書,由于只能抽空看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在地理干活,沒有時間看書,晚上早早睡覺,時間很多,干嘛不把晚上睡覺的時間用來看書呢,可是它望著家里黑漆漆的家徒四壁的房子,別說書桌了,連一盞油燈都點(diǎn)不起。
有一天晚上,匡衡正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洞口有一縷細(xì)小的燈光照射進(jìn)來。在地上顯示了一點(diǎn)點(diǎn)的微亮亮光。
他猛的跳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他靈機(jī)一動,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jìn)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xué)習(xí),勤儉節(jié)約,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xué)問的人。這個故事也就是人們傳頌的鑿壁偷光,他“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廣為稱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2、鑿壁偷光的含義
含義: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出自:晉·葛洪《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xué)而無燭;鄰舍有燭而熾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書映光而讀書。”
釋義:匡衡小時候很勤奮,好學(xué),可是自己沒家里沒有燭燈。于是聽說跟鄰居家有燈,但是照不到光,然后從墻上挖了一個洞,用這個鄰居家里的光來讀書。
詳細(xì)釋義:一個說要用功,古時候曾有“囊螢照讀”“鑿壁偷光”的志士。 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
【成語】 鑿壁借光
【拼音】 záo bì jiè guāng
【釋義】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近義詞】 囊螢映雪、焚膏繼晷、鑿壁偷光
【反義詞】不學(xué)無術(shù)、目不識丁、胸?zé)o點(diǎn)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