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樽(zūn):古代盛酒器;就:湊近。意思是端著酒杯離座到對方面前共飲,以便請教;比喻主動去向人請教。
近義詞:不恥下問
反義詞:好為人師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二四回:“老者道:‘雖承雅愛,但初次見面,如何就要叨擾!’多九公道:‘也罷!我們移樽就教罷!’”《兒女英雄傳》三七回:“晚飯是舅母、岳母移樽就教,給他父母賀喜。”
典源
※唐.白居易〈李留守相公見過池上泛舟舉酒話及翰林舊事因成四韻以獻(xiàn)之〉詩(據(jù)《全唐詩.卷四五九.白居易》引)引櫂尋池岸,移尊就菊叢。何言濟川后,相訪釣船中。白首故情在,青云往事空。同時六學(xué)士,五相一漁翁。
(1) 櫂:音ㄓㄠˋ,本指劃船用的槳,此借指船。
(2) 尊:酒壺,亦作「樽」。
典故說明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七十歲時所寫,內(nèi)容是寫他的同榜好友李留守(李程)前來拜訪,兩人在釣船上喝酒,閑談間聊到以前在翰林院一起當(dāng)差的舊事。其中「引櫂尋池岸,移尊就菊叢」,意思是說:劃船上岸后,將宴席移到菊花叢中繼續(xù)喝酒聊天,說一些分別后的事情。
后來「移樽就教」這句成語可能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主動向人求教。
因惦著晚飯是舅母、岳母移樽就教,給父母賀喜。
當(dāng)他被尊奉為大師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簡直要踏破他家的門檻。
他一向剛愎自用,即使遇到困難,也不肯向人移樽就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