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指獼猴戴著帽子裝扮成人的模樣;比喻徒有儀表或地位而無真本領(lǐng),也可形容壞人裝扮成好人。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沐猴而冠(拼音: mù hóu ér guà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jù)權(quán)位的人。亦作“沐猴衣冠”、“衣冠沐猴”、“沐猴冠冕”。
近義詞:衣冠禽獸、道貌岸然
反義詞:正人君子、仁人志士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烹說者。”
譯文: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xiāng)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xiāng),就象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那個勸項王的人說:‘人們說楚國人象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王聽見這話,把那個人扔進鍋里煮死了。”
秦朝末年,天下紛爭不斷,各路豪強你爭我奪。起義軍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推翻暴虐的秦朝統(tǒng)治。但是起義軍都是各自為戰(zhàn),沒有統(tǒng)一的調(diào)度和指揮,導(dǎo)致前期紛紛失敗,損失慘重。而后,各路起義軍商議約定:如果誰能夠先打入咸陽,推翻秦朝的暴政,誰就做關(guān)中王。
在這些起義軍將領(lǐng)中,劉邦和項羽是最有實力的,劉邦雖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領(lǐng)高強的人。而項羽本人就是一員能征善戰(zhàn)的大將,所以他領(lǐng)導(dǎo)的起義軍的軍事力量是最強的。但是,他這個人有些剛愎自用,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一向獨斷專行。
在戰(zhàn)爭發(fā)展的過程中,劉邦充分聽取部下的意見,進攻路線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較小,因而得以搶先一步進駐咸陽,俘虜了秦王子嬰,滅了秦朝。但是,劉邦心里清楚,憑自己的實力一時還無法與項羽對抗,他便以退為進,先將軍隊撤出了咸陽,等待日后有了機會再成就大事。
項羽的路線安排不是很好,所以總是和秦軍正面遭遇,費盡千辛萬苦還是晚來一步。所以他對劉邦極為不滿,就以胡作非為來發(fā)泄心中的怨憤。項羽率領(lǐng)大隊人馬到處沖撞殺戮,又放火燒了秦宮,大火燒了幾個月,把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燒成了一片焦土瓦礫。即便這樣,他還覺得不夠解氣,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寶玉器洗劫一空,然后準備率領(lǐng)眾人回到江東。
當時,項羽手下的有識之士勸他說:“咸陽處在關(guān)中要地,土地肥沃,物產(chǎn)富饒,而且地勢險要,您不如就在這里建都,這樣有利于您奠定霸業(yè)。”項羽本也有些心動,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陽已被自己弄得殘破不堪,哪里還像個都城的樣子?就更加懷念故鄉(xiāng),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對那個勸他的人說:“人要是富貴了,就應(yīng)該回到故鄉(xiāng)去,讓父老鄉(xiāng)親知道你現(xiàn)在是什么樣子。要是富貴了還不回故鄉(xiāng),就好像是穿著漂亮的錦繡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沒有人看得見,有什么用呢?所以我還是要回到江東去。”
那人聽了這話,覺得項羽實在算不上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對別人說:“人家都說楚國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樣,我以前還不相信,這次和楚王談話之后,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這句話傳到了項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氣,立即把那人抓來,投入鼎鑊里活活烹死了。
國民政府時期,汪精衛(wèi)投靠日本建立偽國民政府,這等人沐猴而冠,是會被永久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那些穿得西裝革履的人,表面上看著很紳士,其實就是一個沐猴而冠的小人,背地里專門做犯罪勾當。
他是沐猴而冠,要好好地坐在這里聽一個小時的演講,根本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