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野望》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描繪了在初夏雨后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田園風光,寫出了農(nóng)民抓緊了雨過天晴的有利時機而突擊耕種的情形,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眷戀田園的情懷。全詩語言秀麗,情調(diào)明朗健康,意境清新開闊,緊緊扣住初夏農(nóng)村雨后初晴的特征,融新晴景象與農(nóng)民勞作為一體,構(gòu)成一幅景色優(yōu)美且又充滿生活氣息的畫卷,表現(xiàn)了詩人高超的寫景藝術(shù)水平。

xīn qíng yě wàng
新晴野望
táng dài:wáng wéi
唐代:王維
xīn qíng yuán yě kuàng,jí mù wú fēn gòu。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guō mén lín dù tóu,cūn shù lián xī kǒu。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bái shuǐ míng tián wài,bì fēng chū shān hòu。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nóng yuè wú xián rén,qīng jiā shì nán mǔ。
農(nóng)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譯文
雨后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視野開闊空曠,極目遠望不見半點霧氣塵埃。
外城的門樓緊靠著擺渡的碼頭,村莊邊的綠樹連接著溪流的入河口。
田埂外流水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蒼翠的山峰突兀出現(xiàn)在山脊背后。
農(nóng)忙季節(jié)沒有悠閑的人,農(nóng)民們都是全家出動在田畝間忙碌的干活。
注釋
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極目:窮盡目力向遠處看。氛垢:霧氣和塵埃;氛,霧氣,云氣;垢,污穢,骯臟。
郭門:外城之門。郭:外城。
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
農(nóng)月:農(nóng)忙季節(jié)。
傾家:全家出動。事南畝:在田野干活。事:動詞,從事。南畝:《詩經(jīng)》有“今適南畝,或耘或耔”句,指到南邊的田地里耕耘播種,后來南畝便成為農(nóng)田的代稱。

賞析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雨過天晴,詩人站在高處,極目遠眺,只見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空氣清新,明凈得一點兒塵埃都沒有。
開篇兩句,概寫詩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經(jīng)過雨水的洗滌,空氣顯得格外清新明凈,一塵不染;縱目四望,雨后的田野不僅開闊而且明亮,讓人可以看到很遠很遠,仿佛可以把目光用盡似的。
詩人僅僅用了十個字,就牢牢抓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征。讀者也一下子被引進到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隨著詩人一起遠眺。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遠處,村口的城門矗立在河邊渡頭旁,村里的樹木緊緊相連,一直延伸到小溪邊。中國古代的城市大都設有人工開掘的護城河,高高的城墻就緊靠著護城河。但也有一些靠著江河的城市,因地制宜,以天然的江河為護城河,形成了“郭門臨渡頭”的情形。詩中這個臨水的村落便是如此。
一座臨著溪水的山村,村子的門樓緊靠著渡口,村中綠樹環(huán)抱,一直伸延到溪邊。溪水的白,城門的灰,村樹的綠,在陽光的普照下交相輝映。這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景色。而在平時,是不可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的。隨著雨過天晴而變化的,還不止這些。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銀白色的河水在麥田外閃動著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連綿的群山后傲然挺立。一場夏雨,改變了天空,改變了村莊,也改變了山和水。因為雨后水漲,晴日照映下,田野外的河水顯得異常明亮;近處的山脊背后,平日模糊的遠峰也清晰地顯現(xiàn)出來,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層次。
這兩句詩對仗工整,音韻優(yōu)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這里是形容詞用作動詞,在雨后陽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著,晃人眼目。與“明”相對應的“出”,將山峰擬人化了:遠處碧色的峰巒,就仿佛一個個調(diào)皮的孩子,突然出現(xiàn)在群山的身后,讓人驚奇。
詩到這里,一幅絕妙的圖畫已經(jīng)儼然讀者眼前:開闊的原野,恬靜的村莊,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巒,這些在雨水洗滌下為之一新的景象,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畫面上,有層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這樣一幅畫,雖然秀美,卻總顯得有些空曠,缺乏生機。于是,詩人在最后兩句,給這幅靜態(tài)畫面加上了動態(tài)的人物。
“農(nóng)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初夏正是農(nóng)忙季節(jié),收割麥子、播種秧苗都在這個時候。而此時正值雨過天晴,農(nóng)民們自然更要抓緊這有利的時機,傾家而出,到田地里勞作。農(nóng)家人忙碌的身影,頓時給田野平添了無限生意。
這樣的結(jié)尾,虛寫一筆,卻使整個畫面都生動了起來。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不僅景色秀美,而且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充滿詩情畫意,一片祥和安樂。這首詩基調(diào)明朗、健康,給讀者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
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詩應當是作于公元740年(唐開元二十八年)之后,作者當時已過四十歲。他的人生態(tài)度已經(jīng)有了比較明顯的轉(zhuǎn)變,過上了種亦官亦隱的特殊生活,集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棲心于田園山水的詩篇。本詩就是其中的一首。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jīng)》,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