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三戒,漢語成語,拼音是jūn zǐ sān jiè,意思是儒客君子有三條戒規(guī):少年時應(yīng)戒萬事萬物的誘惑;壯年時戒爭斗;老年時戒貪圖。出自《論語·季氏》。

1、君子三戒的意思
戒:戒規(guī)。君子有三條戒規(guī):少年時戒美色;壯年時戒毆斗;老年時戒貪圖。
2、君子三戒的出處
《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
《論語·季氏》:“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yīng)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防止花天酒地;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防止好勇斗狠;等到老年,血氣已經(jīng)衰弱了,要防止貪得無厭。”
評析:
這里孔子談到君子有三戒,是以血氣盈虛為依據(jù)進行劃分,分別是戒色、戒斗、戒得。這三戒針對的是人的少年、壯年、老年三個階段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因而也可以看作人生三戒。《淮南子·詮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凡人之性,少則猖狂,壯則強暴,老則好利。”可以說,這是對孔子人生三戒思想的進一步闡述。
年輕的時候要戒色,是因為“血氣未定”,意思是說身心的發(fā)展都不健全。身體上,各個器官的發(fā)育不完全;心理上,識別能力和自制力還不夠強大,往往會經(jīng)不住誘惑,進而沉湎女色,傷害身體。“戒色”中的色,主要是指女色。少年時期,氣血還不夠充盈,好色縱欲,必然會嚴(yán)重?fù)p害身體健康。當(dāng)然,一切讓人看了賞心悅目的東西都視為色,比如華麗的衣服、裝飾、建筑、花鳥等。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好看的東西誰都喜歡,這本身并沒有錯,但是好色要有節(jié)有制,不能沉迷其中。
人到中年要戒斗。這里的斗也要作寬泛的理解,不能單純地理解為打架斗毆,還應(yīng)包括心理上的爭強好勝,事事都要勝人一籌。到了壯年,體魄強健,知識的積累已經(jīng)基本完成,經(jīng)驗也相當(dāng)豐富了,也有了相當(dāng)?shù)纳鐣匚唬蚨蜐u漸傲慢起來,喜歡處處爭勝。雖然爭強好勝沒有錯,有助于我們不斷地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實現(xiàn)自我完善。但是如果過頭了,時時處處,乃至事事都要爭強好勝,那就有害了。所以,人到盛年,應(yīng)該保持一顆平常心,用理性約束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盡可能不參與爭斗。
到了老年要戒得,這在三戒之中是非常高明的一點。前面說過,少年時積累,到了壯年就要利用這些積累去工作、去奉獻(xiàn),有勞就有得,因而可以獲得物質(zhì)或者權(quán)力。到了年老體衰,不能去工作的時候,就不能創(chuàng)造財富了,權(quán)力也沒有了。這種反差會形成心理上的落差,有很多老年人不能適應(yīng),變得郁郁寡歡。得則喜,失則悲。這種情緒上的大起大落,已經(jīng)不是老年人所能承受的了,因而孔子說老年時應(yīng)該戒得。要想戒得,就需要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正確認(rèn)識財富和權(quán)力。這些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貪多也沒有什么意義。如果能有這樣的境界,面對得失可能會從容一些。
雖然,孔子談三戒時,分別立足于人生的三個階段,但是我們應(yīng)該認(rèn)識到,“色、斗、得”對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害無益,都應(yīng)該注意戒除,只不過在相應(yīng)的人生階段危害尤其大,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罷了。
3、君子三戒舉例
想成為一名高尚的人,就必須做到君子三戒。
君子三戒是從前賢傳下來的,我們一定要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