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詩》是隋代無名氏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描繪了楊柳垂地,楊花飄飛的春景,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后兩句寫春已盡而人未歸,表現(xiàn)了主人公盼望遠行人歸來的焦灼心理。全詩通俗易懂,情深意切。

sòng bié shī
送別詩
suí dài:yì míng
隋代:佚名
yáng liǔ qīng qīng zhuó dì chuí,yáng huā màn màn jiǎo tiān fēi。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liǔ tiáo zhé jìn huā fēi jìn,jiè wèn xíng rén guī bù guī?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譯文
楊柳青青,枝葉垂到了地上。楊花漫漫,在空中紛亂地飛舞。
送別的時候眼里的柳條折盡,柳絮飛絕。請問遠行的人什么時候回來呢?
注釋
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攪:《說文》:亂也。
借問:敬詞,請問。

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描繪出一派春天景象:垂柳曳地,楊花漫天。詩人用比興手法,借垂柳喻自己,指楊花為對方。詩中竭力渲染抒情女主人公懷念和怨恚之深切。首句寫青青的柳條低垂于地,儼似埋頭沉思的婦女,其意象是何等柔順,次句寫濛濛的楊花飄飛于天,儼似久游不歸的丈夫,其意象是何等輕狂。此二句,當是追溯春天的情況。
末兩句寫春已歸去而人未歸來。折柳的本意在贈別,今柳條折盡,則意味著離別已久,睹舊物而懷遠人。飛花的本意指春暮,今楊花飛盡,則意味著春歸已久,覺“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題旨,問夫歸否,說明她已憂思滿懷,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巖迸涌而出。其氣度韻昧,自不尋常。
這首詩的格律,已完全符合近體的要求。其興象,也跟唐人的作品接近。比照王昌齡所作《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可見這兩首詩在興象方面確有近似之處。所不同的只是:隋詩衰颯,很有點“亡國之音哀以思”的味道。詩中既沒有盛唐詩人那般昂揚的氣象,也缺少唐代女子那股大膽追求的熱情。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崔瓊《東虛記》說:“此詩作于大業(yè)(605-618)末年。實指煬帝巡游無度,縉紳瘁況已甚,下逮閉閻,而佞人、曲士,播弄威福,欺君上以取榮貴。上二句盡之。又謂民財窮窘,至是方有《五子之歌》之憂,而望其返國也。”此說未必確實。即使曾有過此類情事,也應該是此詩流播于前,其后始被縉紳們穿鑿附會地引用,以寄托他們對飄搖欲墜的楊廣政權的眷戀而已。若就詩論詩,這無疑是一首女懷男之詩。它敘一位女子對其心上人的別后思念。詩的題目“送別”,恐也是后人所加,它和崔瓊《東虛記》所說本事,都不足憑信。
佚名
亦稱無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間、不知由誰創(chuàng)作的文學、音樂作品會以佚名為作者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