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年手抄報簡單又漂亮,2018年已經(jīng)過去了,新到來的一年是2019年,2019年就是豬年,豬年是十二生肖里面最后一個生肖,生肖豬過后就會開始一個新的一輪十二生肖的輪回。
豬年,是中國歷法里面十二生肖年份之一。
出處和故事
豬又名“烏金”、“黑面郎”及“黑爺”。
唐·筆記小說《朝野僉載》說,唐代洪州人養(yǎng)豬致富,稱豬為“烏金”。唐代《云仙雜記》引《承平舊纂》:“黑面郎,謂豬也。”
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yǎng)豬、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圖形與現(xiàn)在的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
計算的方法
公元年號除以12余數(shù)是3的年份,都是豬年。
列成公式為:公元年號&pide;12=某個商,同時余數(shù)是3。
例如: 2007&pide;12=商167,同時余數(shù)是3。所以2007年是豬年。
例如1935年、1947年、1959年、1971年、1983年、1995年、2007年 、2019年、2031年...都是“豬年”。每十二年一輪回。注意以上只是大概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因為世界通用的公歷和中國的干支歷是兩種不同的歷法。
豬年起算自二十四節(jié)氣之立春,因為生肖年依附于干支紀年,而干支紀年又是干支歷的紀年方法。歷代官方歷書(即黃歷)皆如此。農(nóng)歷只是借用干支來紀年,其一年的范圍在正月初一至除夕內(nèi),此點并無爭議。而農(nóng)歷和干支歷是兩種不同的歷法,兩者在年份起點、月份劃分規(guī)則、每年天數(shù)等皆不同。由于民國后使用了公歷,不少民眾包括極個別所謂專家在歷法知識上的欠缺,所以兩者常被混淆。
干支歷是以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一種歷法,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歷。它以立春為一年之始,用二十四節(jié)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jié)氣,沒有閏月。干支歷與地球環(huán)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guān),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自古以來,干支歷一直為官方和民間所普通認識,應(yīng)用于天文、風(fēng)水、命理、選擇術(shù)和中醫(yī)等學(xué)科上,并為歷朝官方歷書(即黃歷)所記載。
以清朝官修史書《清實錄》為例,書中的干支紀年均以立春為分割點:如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之第十七冊,乾隆實錄之第九冊,第573頁,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實錄》的記載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
另見清代《紅樓夢》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這里更是明確地指出干支歷在紀年紀月時的轉(zhuǎn)換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