燼讀音:jìn。指物體燃燒后剩下的東西。康熙字典記載:《廣韻》《集韻》《韻會(huì)》《正韻》徐刃切,音賮。《玉篇》同。詳字注。《左傳·襄四年》收二國之燼。《注》燼遺民。《吳語》安受其燼。《注》燼馀也。又葉咨辛切,音津。《詩·大雅》民靡有黎,具禍以燼。於乎有哀,國步斯頻。《傳》災(zāi)馀曰燼。

相關(guān)詞語:燼灰、燼萌、燼余、燼滅、燼煨、燼溺、燼骨、燼燃、燼體、火燼灰冷、薪燼火傳、化為灰燼。
1、燼余:意思是燒剩的東西,引申為殘馀。
2、燼溺:意思是焚毀。
3、火燼灰冷:huǒ jìn huī lě,火苗熄滅了,灰涼了。比喻時(shí)過境遷,或境況由興盛轉(zhuǎn)為衰落。五代·王裕仁《開元天寶遺事》下:“此曹皆向火乞兒,一旦火燼灰冷,當(dāng)凍裂肌膚矣。”
4、薪燼火傳:xīn jìn huǒ chuá,薪:木材。柴雖燒盡,火種仍留傳。比喻師生傳授,學(xué)問一代代地流傳下去。梁啟超《管子傳·自序》:“雖不能至,而或具體而微焉,或有其一體焉,則薪燼火傳,猶旦莫也,國于是乎有與立。”
5、化為灰燼:huà wéi huī jì,變成一堆灰土。多指被徹底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