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詩二十三首》是唐代詩人李賀的組詩作品。這組詩名為詠馬,實際上是借物抒懷,抒發(fā)詩人懷才不遇的感嘆和憤慨,以及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和愿望。這是一組頗有特色的詠物詩,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遙深、構(gòu)思奇巧、用典靈活等藝術(shù)特色。

mǎ shī èr shí sān shǒu
馬詩二十三首
táng dài:lǐ hè
唐代:李賀
其一
lóng jǐ tiē lián qián,yín tí bái tà yān。
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
wú rén zhī jǐn chàn,shuí wéi zhù jīn biān。
無人織錦韂,誰為鑄金鞭。

其二
là yuè cǎo gēn tián,tiān jiē xuě sì yán。
臘月草根甜,天街雪似鹽。
wèi zhī kǒu yìng ruǎn,xiān nǐ jí lí xián。
未知口硬軟,先擬蒺藜銜。

其三
hū yì zhōu tiān zǐ,qū chē shàng yù shān。
忽憶周天子,驅(qū)車上玉山。
míng zōu cí fèng yuàn,chì jì zuì chéng ēn。
鳴騶辭鳳苑,赤驥最承恩。

其四
cǐ mǎ fēi fán mǎ ,fáng xīng běn shì xīng。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
xiàng qián qiāo shòu gǔ,yóu zì dài tóng shēng。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其五
dà mò shā rú xuě,yān shān yuè sì gōu。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hé dāng jīn luò nǎo,kuài zǒu tà qīng qiū。
何當(dāng)金絡(luò)腦,快走踏清秋。
其六
jī wò gǔ chá yá,cū máo cì pò huā。
饑臥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liè jiāo zhū sè luò,fā duàn jù zhǎng má。
鬣焦珠色落,發(fā)斷鋸長麻。
其七
xī mǔ jiǔ jiāng lán,dōng wáng fàn yǐ gàn。
西母酒將闌,東王飯已干。
jūn wáng ruò yàn qù,shuí wèi yè chē yuán?
君王若燕去,誰為曳車轅?

其八
chì tù wú rén yòng,dāng xū lǚ bù qí。
赤兔無人用,當(dāng)須呂布騎。
wú wén guǒ xià mǎ,jī cè rèn mán ér。
吾聞果下馬,羈策任蠻兒。

其九
liù shū qù cōng cōng,rú jīn bù huàn lóng。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龍。
yè lái shuāng yā zhàn,jùn gǔ zhé xī fēng。
夜來霜壓棧,駿骨折西風(fēng)。
其十
cuī bǎng dù wū jiāng,shén zhuī qì xiàng fēng。
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fēng)。
jūn wáng jīn jiě jiàn,hé chǔ zhú yīng xióng?
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
其十一
nèi mǎ cì gōng rén,yín jiān cì qí lín。
內(nèi)馬賜宮人,銀韉刺麒麟。
wǔ shí yán bǎn shàng,cèng dèng kè fēng chén。
午時鹽坂上,蹭蹬溘風(fēng)塵。
其十二
pī zhú chū zǎn ěr,táo huā wèi shàng shēn。
批竹初攢耳,桃花未上身。
tā shí xū jiǎo zhèn,qiān qù jiè jiāng jūn。
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
其十三
bǎo jué shuí jiā zǐ,zhǎng wén xiá gǔ xiāng。
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
duī jīn mǎi jùn gǔ,jiāng sòng chǔ xiāng wáng。
堆金買駿骨,將送楚襄王。
其十四
xiāng fú zhě luó xīn,pán lóng cù dēng lín。
香幞赭羅新,盤龍蹙蹬鱗。
huí kàn nán mò shàng,shuí dào bù féng chūn?
回看南陌上,誰道不逢春?
其十五
bù cóng huán gōng liè,hé néng fú hǔ wēi?
不從桓公獵,何能伏虎威?
yī zhāo gōu lǒng chū,kàn qǔ fú yún fēi。
一朝溝隴出,看取拂云飛。
其十六
táng jiàn zhǎn suí gōng,quán máo shǔ tài zōng。
唐劍斬隋公,拳毛屬太宗。
mò xián jīn jiǎ zhòng,qiě qù zhuō piāo fēng。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飄風(fēng)。
其十七
bái tiě cuò qīng hé,zhēn jiān luò xì shā。
白鐵銼青禾,砧間落細莎。
shì rén lián xiǎo jǐng,jīn liè wèi cháng yá。
世人憐小頸,金埒畏長牙。

其十八
bó lè xiàng qián kàn,xuán máo zài fù jiān。
伯樂向前看,旋毛在腹間。
zhǐ jīn pǒu bái cǎo,hé rì mò qīng shān ?
只今掊白草,何日驀青山?
其十九
xiāo sì tuó jīng mǎ,yuán cóng zhú guó lái。
蕭寺馱經(jīng)馬,元從竺國來。
kōng zhī yǒu shàn xiāng,bù jiě zǒu zhāng tái。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臺。
其二十
chóng wéi rú yàn wěi,bǎo jiàn shì yú cháng。
重圍如燕尾,寶劍似魚腸。
yù qiú qiān lǐ jiǎo,xiān cǎi yǎn zhōng guāng。
欲求千里腳,先采眼中光。
其二十一
zàn xì téng huáng mǎ,xiān rén shàng cǎi lóu。
暫系騰黃馬,仙人上彩樓。
xū biān yù lēi lì,hé shì zhé gāo zhōu?
須鞭玉勒吏,何事謫高州?
其二十二
hàn xuè dào wáng jiā,suí luán hàn yù kē。
漢血到王家,隨鸞撼玉珂。
shǎo jūn qí hǎi shàng,rén jiàn shì qīng luó。
少君騎海上,人見是青騾。

其二十三
wǔ dì ài shén xiān,shāo jīn de zǐ yān。
武帝愛神仙,燒金得紫煙。
jiù zhōng jiē ròu mǎ,bù jiě shàng qīng tiān。
廄中皆肉馬,不解上青天。
白話譯文
其一
龍馬脊毛圖案像連接著的銅錢,銀蹄飛馳一片白色宛如踏云煙。
可是沒有人為它編織錦繡障泥,又有誰肯為它鑄造飾金的馬鞭?
其二
寒冬臘月里,草根也發(fā)甜,京城道路上,白雪撒如鹽。
不知自己嘴,是硬還是軟,就是碰蒺藜,也要去吞銜。
其三
忽然想起,周穆王何等威風(fēng),駕駛著車騎,馳進群玉山中。
騎卒吆喝開道,辭別了京城,八駿里面那赤驥馬最受恩寵!
其四
這匹馬可不是人家的凡馬,它原是天上那房星的精靈。
到跟前敲敲它瘦勁的骨骼,還會發(fā)出帶著錚錚的銅聲。
其五
平沙覆蓋著大漠宛如白雪茫茫,如彎鉤的月亮高掛在燕然山上。
駿馬何時才能套上鑲金的籠頭,沖鋒陷陣飛馳在那深秋的戰(zhàn)場!
其六
饑餓的馬兒躺臥著,瘦骨嶙峋,粗硬的毛,刺破那斑駁的花紋。
鬣毛枯焦,朱紅色的光澤已消退,額發(fā)被粗長的麻繩磨斷,讓人寒心!
其七
宴會上,西王母飲酒已將殘;東王公的飯,也已經(jīng)快吃完。
君王啊,如果您去瑤池赴宴,還有誰來為您駕轅飛奔向前?
其八
駿馬赤兔,沒有人來乘用,只有猛將呂布,才能把它跨騎。
我聽說,那矮小的果下馬,才肯俯首聽命,任憑蠻兒駕馭。
其九
養(yǎng)龍能手飂叔匆匆逝去永不返,如今再無人培養(yǎng)重用英賢。
寒夜里霜雪把馬棚壓坍,西風(fēng)中駿馬的脊骨已被折斷。
其十
亭長載者駿馬,急忙劃槳橫渡烏江,神馬烏騅在悲泣,向著寒風(fēng)。
君王今天已經(jīng)解劍自刎身死,我到哪里再去尋找蓋世英雄!
其十一
宮馬賞給宮女,養(yǎng)在宮禁中,鑲銀的鞍墊,繡上漂亮的麒麟。
中午在虞坂上拉鹽車的駿馬,卻在風(fēng)塵里遭受著艱難饑?yán)А?/p>
其十二
額上剛剛挺聚出削竹般的雙耳,身上還沒露出鮮明的桃花斑紋。
但有朝一日需要沖鋒陷陣,把它牽去,定能幫助將軍建立功勛。
其十三
身佩玉玦的是誰家的好兒郎?久聞他豪俠的美名遠揚四方。
他花費重金買了駿馬的尸骨,卻要送給并不愛馬的楚襄王。
其十四
馬鞍上覆蓋的赭紅羅帕,噴香嶄新,馬鐙上繡繪的盤龍,鱗甲生動逼真。
這匹受寵馬兒在村南小路上昂首回顧,看看我,誰能說時機不好難以逢春?
其十五
若不是隨從齊桓公出獵,怎能顯示駁馬的伏虎之威?
一旦躍出那荒僻的山溝坎隴,定能看到它掠云騰飛。
其十六
李唐將領(lǐng)揮劍斬了隋朝的大公,駿馬拳馬騧歸屬英主唐太宗。
不要嫌自己披掛的鎧甲沉重,飛馳時可以追捕那迅疾的旋風(fēng)。
其十七
晶亮的鍘刀細切青嫩的禾苗,墊砧間落下喂養(yǎng)愛馬的碎草。
世人憐愛那頸細悅目的馴服小馬,富人跑馬場上懼怕駿馬牙長性暴。
其十八
伯樂走到這匹馬跟前一看,正是匹駿馬,旋毛生在腹肚間。
而今卻扣減它的草料,何年何月它才能飛越青山!
其十九
佛寺里那匹馱經(jīng)的駿馬,原來是從天竺佛國歸來。
它只知以清凈慈悲為懷,哪曉得奔走在章臺官街。
其二十
勇士雙重腰帶似燕尾,風(fēng)度翩翩威武雄壯,腰間佩著魚腸名劍。
想要尋求千里馬幫助建立功業(yè),先要把馬眼中的光彩識辨識辨。
其二十一
騰黃駿馬閑置,只能暫時拴系,因為仙人登上彩樓,還有乘騎之時。
駕馭騏驥的馬吏,本應(yīng)備鞭候侍,究竟為何,卻把他貶遣到邊遠之地?
其二十二
汗血馬從西域來到帝王的官苑,隨著鑾輿搖動玉珂,誰不稱羨?
如果是被方士乘騎,走在海邊,人們以為是匹青騾,誰投青眼?
其二十三
漢武帝祈求長生,迷戀神仙,讓方士燒金煉丹,只得到一縷輕煙。
御馬棚里飼養(yǎng)的全是癡肥的凡馬,這種馬啊,又怎能懂得馳上藍天?
詞句注釋
龍:這里指駿馬。
連錢:形容毛色斑點狀如連接的銅錢。
韂(chàn):也叫障泥,垂覆在馬腹兩側(cè)以遮擋泥土的布簾。
金鞭:以金為飾物的馬鞭。
臘月:農(nóng)歷十二月。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雪似鹽:《世說新語·言語》:“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蒺藜:植物名,實有刺。
周天子:指周穆王。
玉山:神話中的山名。《山海經(jīng)》:“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鳴騶:前呼后擁的騶從。騶,古代養(yǎng)馬兼管駕車的人。
赤驥:指火紅色的馬,傳說中周穆王駕車用的八匹駿馬之一。
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本是星:一作“是本星”,一作“本是精”。《瑞應(yīng)圖》說:“馬為房星之精。”古人迷信,認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與天上的星宿相應(yīng),稱馬對應(yīng)的星宿為房星,故言“房星是本星”。
瘦骨:清瘦的骨頭。
銅聲:銅器發(fā)出的聲音,這里形容馬骨的堅勁。
大漠:廣大的沙漠。山:一作“沙”。
燕山:在河北省。一說為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鉤:古代兵器。
何當(dāng):什么時候。金絡(luò)腦:即金絡(luò)頭,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
踏:走,跑。此處有“奔馳”之意。清秋:清朗的秋天。
骨查牙:形容馬瘦骨嶙峋。查牙,錯出不齊貌。
粗毛:馬瘦則顯毛粗。花:指斑駁的毛片。
鬣(liè):馬頸上的長毛。
發(fā):馬額頭上的毛。長麻:制作馬絡(luò)頭的一種材料。
西母:即傳說中的西王母。闌:殘盡。
東王:即傳說中的東王公,又名東皇公。
君王:指稱帝王。燕:通“宴”。
拽:拉。
赤兔:駿馬名。呂布的坐騎。《三國志·魏志·呂布傳》:“布有良馬日赤免。”南朝宋裴松之注:“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呂布:字奉先,東漢時九原(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西)人,善弓馬,臂力過人,時號“飛將”。《后漢書》卷七五、《三國志》卷七皆有傳。
果下馬:一種非常矮小的馬,因乘之可行于果樹之下,故名。
羈策:駕馭、驅(qū)使之意。蠻兒:古代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蔑稱。
去:一作“死”。飂叔:相傳是飂國國君飂叔安的后代,名董父,善于養(yǎng)龍。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豢:飼養(yǎng)。龍:指駿馬。
棧:馬棚。
榜:船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項羽自刎于此。一作“江東”。
神騅(zhuī):神騎的烏騅馬,項羽的坐騎。騅,毛色黑白相雜的馬。
君王:一作“吾王”。
內(nèi)馬:宮禁中的馬。宮人:宮女。一作“官人”。
韉(jiān):馬的鞍墊。刺:繡。麒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獸。
午時:一作“年時”。
蹭蹬:困頓,遭受挫折。溘:依著、迎著之意。
批竹:比喻馬的耳朵如削尖的竹子。攢耳:謂兩只耳朵聚攏向上。
桃花:馬的毛色狀如桃花斑點。一說白毛紅點的馬謂之桃花馬。桃花馬也是一種良馬。
攪陣:沖破敵人的陣營。
借:幫助。
寶玦:其狀如環(huán)而有缺口的玉飾。
俠骨:指勇武仗義的性格或氣質(zhì)。
“堆金”句:語本《戰(zhàn)國策·燕策一》,戰(zhàn)國時郭隗以馬作喻,勸說燕昭王招攬賢士,說古有君王以千金求千里馬,三年未得,其侍臣主動求尋,三月后以五百金買一死駿馬之首,于是不到一年,得千里馬三匹。
楚襄王:即戰(zhàn)國時楚頃襄王羋橫。
香幞(fú):即香羅帕。平時蓋在馬鞍上,騎時則去掉。赭羅:紅褐色的羅紗。
盤龍:彎曲著的龍。蹙:指用金絲銀線把絲織品刺繡成皺紋狀。這種絲織品叫“蹙金”。
陌:田間小路。
逢春:遇著好時機。
桓公: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名小白,曾經(jīng)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是當(dāng)時有名的霸主。
伏虎威:據(jù)《管子·小問》載,齊桓公有一次騎馬出獵,有只老虎見后躲藏起來。桓公問是何因,管仲說:這匹馬象駁,駁食虎豹,所以老虎嚇得疑懼不前。
溝隴:山溝野地。喻指處在卑下的地位。
看取:看。取,動詞詞尾。拂云:掠云。
唐劍:唐朝的寶劍,這里喻指滅隋戰(zhàn)爭中以李世民為首的軍事武裝。隋公:原是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時的爵號,這里代指騎過駿馬“拳毛”的隋朝高級將領(lǐng)。
拳毛:指拳毛騧,唐太宗李世民在滅隋戰(zhàn)爭中所獲的駿馬。此馬后被雕刻成石像,成為著名的“昭陵六駿”之一。
金甲:指披在戰(zhàn)馬身上的鎧甲。④飄風(fēng):迅疾的旋風(fēng)。王琦注:“《說文》:飄風(fēng),回風(fēng)也。蓋風(fēng)之回旋至疾速者。捉飄風(fēng)即追風(fēng)之意。”
颴(xuàn)風(fēng):迅疾的旋風(fēng)。颴,一作“飄”,一作“飆”。王琦注:“《說文》:飄風(fēng),回風(fēng)也。蓋風(fēng)之回旋至疾速者。捉飄風(fēng)即追風(fēng)之意。”
白鐵:白亮的鐵刀。銼:細切。青禾:青嫩的禾苗。
砧:指墊以切草的砧板。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細呈線形。
小頸:小巧美觀的馬。
金埒(liè):富貴人家的跑馬場。
伯樂:相傳為春秋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以善相馬著稱。
旋毛:拳曲的馬毛。《爾雅·釋獸》郭璞注引《伯樂相馬法》曰:“旋毛在腹下如乳者,千里馬。”
只今:如今。掊:克減,克扣。白草:牛馬愛吃的一種草。
驀:超越,跨越。
蕭寺:即佛寺。相傳梁武帝造佛寺,命蕭子云飛白大書“蕭寺”,后因稱佛寺為蕭寺。馱經(jīng)馬:漢孝明帝夜夢金人,傅毅說這金人就是“佛”,明帝乃派人去天竺國,以白馬馱經(jīng)而歸,并立白馬寺于洛陽雍門西。
元:“原”的本字,即本來、原來之意。竺國:即天竺國,印度的別稱。
善相:即佛家所說的清凈慈悲的妙相。
章臺:街道名。在陜西長安縣故城西南隅。漢代京兆尹張敞罷朝會,曾走馬過章臺街。這里代指官場。
重圍:指雙重圍繞的腰帶。燕尾:指拖垂的帶頭之末端猶如燕尾的分叉。
魚腸:寶劍名。一謂極小之匕首,可藏置于魚腹中者;一謂劍之文理屈曲若魚腸者。觀李賀詩意,當(dāng)指后一種。
千里腳:指日行千里之駿馬。猶言“千里足”。
眼中光:據(jù)《伯樂相馬經(jīng)》和《齊民要術(shù)》載,能在馬的目瞳中映出人的頭和足的,閃著紫艷光的是千里馬。
系:拴置。騰黃:神馬名,又名乘黃。
仙人:這里指唐憲宗,因憲宗曾自稱為仙人。上彩樓:相傳神仙喜居彩樓之上,這里喻指唐憲宗居于皇位。
須鞭:備鞭以待。須,等待之意。玉勒:用玉裝飾的有嚼口的馬籠頭。玉勒吏:指馬吏。這里指駕馭之臣。
謫:貶遣。高州:地名,唐代屬嶺南道,治所在今廣東省茂名市附近,當(dāng)時地多瘴癘,謫宦者多居之。
汗血:古代的一種駿馬名。
鸞:指鸞輿,天子所乘之車。玉珂:指綴在馬絡(luò)頭上的玉飾。
少君:李少君,漢代方術(shù)之士。《史記·孝武本紀(jì)》中有關(guān)于他的記述。
青騾:《太平御覽》卷九〇一引《魯女生別傳》曰:“李少君死后百馀日,后人有見少君在河?xùn)|蒲坂,乘青騾。帝聞之,發(fā)棺,無所有。”
武帝:漢武帝劉徹,漢景帝之子,《史記·孝武本紀(jì)》謂其“尤敬鬼神之祀”,《漢武內(nèi)傳》稱其“好神仙之道”。據(jù)《漢書·武帝紀(jì)》載,武帝又喜愛西域汗血馬,使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得馬甚眾。
燒金:謂燒煉金石藥物以制丹,迷信者認為服之可以長生。
廄:馬棚。肉馬:癡肥的馬,凡庸的馬。
賞析
這是一組詠馬詩,通過對馬和與馬有關(guān)的許多歷史故事的詠嘆,表現(xiàn)了英杰異士的抱負和愿望,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感嘆和憤慨。合觀組詩,渾然天成,緊緊圍繞著主旋律彈奏;分而觀之,每首又各有側(cè)重而自成一體。
清苦貧寒的家庭,懷才不遇的命運,使李賀的內(nèi)心充滿了凄苦、憤懣和牢騷。詠馬詩,正是詩人此遇此情的寫照。清代詩評家王琦對李賀的《馬詩二十三首》“言馬也而初意不在馬也”的評論非常貼切到位,詩人確是“言馬”“而初意不在馬”。
懷才不遇是李賀在這組詩中所寄寓的第一層意思,也是這組詩中的重點所在,開篇第一首,描繪了一匹神采奕奕的良馬形象:“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它的脊背上有黑色連錢花,奮起銀奔跑起來時,腳下是一片白色的云煙,簡直如騰云駕霧一般。可惜的是,這樣的一匹好馬卻“無人織錦韂”,更沒人為之“鑄金鞭”,詩人在這里寄寓了自己空有滿腹才華卻無人賞識的感慨,其失落感顯得異常強烈!在《馬詩》其三中,詩人寫道:“忽憶周天子,驅(qū)車上玉山。鳴騶辭鳳苑,赤驥最承恩。”此詩引用《穆天子傳》的典故,說周穆王驅(qū)車去西王母所居之王山,巡行天下,在八駿之中,赤驥最出力、也最受恩寵;可自己雖才如赤驥,卻遇不上像周穆王這樣賞識賢才的天子。此詩從對赤驥的贊賞和羨慕中,委婉地流露出詩人濃重的懷才不遇之情。
在懷才不遇這一主導(dǎo)感情的支配下,擇明主而事則是李賀這組詠馬詩所寄寓的第二層意思。如《馬詩》其十:“催榜渡鳥江,神騅泣向風(fēng)。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這首詩寫得十分感人。項羽在烏江口戰(zhàn)敗以后,不愿再回江東去,就將自己心愛的烏騅贈給了亭長,當(dāng)亭長船載烏騅匆忙離開時,烏騅戀主,迎風(fēng)垂?jié)櫍?ldquo;項王已經(jīng)解劍自刎,我今后又到何處去追尋這樣的英雄之主呢?”詩中慨嘆世無英主之情是多么濃烈啊!在《馬詩》其十六中,詩人詠嘆道:“唐劍斬隋公,拳毛屬太宗。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飄風(fēng)。”駿馬遇到英主,便能充分發(fā)揮其潛力,哪怕唐太宗身上的黃金甲再沉重,這拳毛矚奔走起來仍像旋風(fēng)一樣輕快迅捷!在《馬詩》其八中詩人感喟:“赤免無人用,須當(dāng)呂布騎。吾聞果下馬,羈策任蠻兒。”據(jù)《曹瞞傳》載:“呂布乘馬名赤兔,能馳城飛塹。語日:“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這兩首詩,前者寫出了詩人向往英主的迫切心情;后者用典,暗示杰出人才必須遇到英明的主子才能發(fā)揮作用。其渴望明主之情,充滿于字里行間。
而遇上英主,則盡量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以顯示英才本色,則是李賀詠馬詩寄托的第三層意思。《馬詩》其五寫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dāng)金絡(luò)腦,快走踏清秋。”前兩句寫燕然山一帶環(huán)境的酷寒荒僻,以暗示駿馬之艱辛,但駿馬卻不以為苦,渴望籠上黃金馬絡(luò)頭,在漠北戰(zhàn)場上輕快奔馳,就像清秋季節(jié)外出郊游一樣。此詩透露出企盼知遇、一展所長的意思。《馬詩》其十二表達了同樣的愿望“批竹初攢耳,桃花朱上身。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這匹良馬還很稚嫩,批竹般的耳朵剛聚到額頭上,毛色還沒能像桃花馬那樣鮮明,但它畢竟是一匹良馬,將來一定能去沖鋒陷陣,幫助將軍成就一番功業(yè)的。詩中暗示自已雖然年少而未盛頭角,但自信是英俊之才,將來一定能輔佐君王,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業(yè)績來的。
君主不識俊才,必重庸才,是李賀詠馬詩寄托的第四層意思。其二十三寫道:“武帝愛神仙,燒金得紫煙。廄中皆凡馬,不解上青天!”漢武帝迷信神仙,招來一批批道士為他煉丹燒金,結(jié)果一無所得,只見裊裊上升的一縷縷紫煙罷了。他廄中所豢養(yǎng)的,都是長了一身肥肉的凡馬,是根本不可能馱著漢武帝去升仙的!在這種情況下,駿馬必然遭到虐待,受盡折磨。作者以此比喻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推殘,而這是李賀詠馬組詩所寄托的第五層意思。在《馬詩》其六中,詩人寫了一匹饑餓困頓的良馬,瘦骨突露,毛長得非常粗糙雜亂,朱色的毛變成灰黑色,一根很粗的麻繩勒著馬頭,把馬頭上的毛都勒斷了:“饑臥骨査牙,粗毛刺破花。焦朱色落,發(fā)斷鋸長麻。”此詩將一匹良馬受折磨后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充分描寫了封建社會優(yōu)秀人才受盡摧殘的情景,抒泄了詩人滿腔憤懣的情緒。在《馬詩》其九中,詩人忍不住對馬的同情,又一次痛心地吟詠:“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龍。夜來霜壓機,駿馬折西風(fēng)。”優(yōu)秀人オ受盡推折的情景已躍然于紙上。
借用馬,李賀于詩中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和報國無路的憤懣情緒,表達了自己的人才觀,因而組詩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這組詩的表現(xiàn)形式大都是托物寄懷,意在言外,字面寫馬,字底卻是在寫自己,物我融混,真正體現(xiàn)了“寄托遙深”,因而十分耐人尋味和深思。
李賀的詩向來以想象豐富、構(gòu)思奇巧出名,這組詩也不例外。在《馬詩》其二中詩人寫道:“臘月草根甜,天街雪似鹽。未知口硬軟,先擬蒺藜銜。”牧草到了臘月里,苗葉枯萎,只有根還在,想象它味甜可口;但又被似鹽的大雪所覆蓋。為了取食,馬也顧不上嘴巴是軟是硬,只好用嘴到雪中去拱取,即使被蒺藜所刺傷,也在所不惜了!王琦說:“此首蓋為困餓而不能擇食者悲款。奇情苦思,須溪(按指南宋詩人劉辰翁)所謂‘賦馬多矣,此獨取不經(jīng)人道者’,知言哉!”這首詩構(gòu)想的奇特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詩人想象這匹良馬受人虐待至深,已到了饑不擇食的地步,居然像豬一樣用嘴去拱食雪中的草根,顯得多么沉痛!第二,大雪似鹽的比喻,不僅活用了《世說新語·言語篇》中謝安與兒女們討論如何吟雪的典故,而且還進步以鹽味之咸苦,去烘托草根之甜美,從而深刻顯示出此馬饑餓困苦情急不可耐的情狀,真是一種絕妙的聯(lián)想!第三,古代寫馬詩的人很多,從來沒有人想到馬饑餓至極時的心理活動,而李賀這種構(gòu)想,的確是“獨取不經(jīng)人道者”,具有極大的創(chuàng)造性和感染力。在《馬詩》其四中詩人寫道:“此馬非凡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首先,此詩運用了《瑞應(yīng)圖》中“馬為房星之精”的典故,以此馬能上應(yīng)天上二十八宿之一的房星,氣骨自然不凡接著想象此馬瘦骨嶙峋,又進而想象去敲擊它時居然能發(fā)出像敲擊銅器那樣的鏗鏘之聲。初讀感到簡直是匪夷所思,細品卻又感到極其生動、極其符合情理,從而使讀者不得不佩服詩人想象力之豐富及構(gòu)思之新穎奇特。
此外,這組詩中用典十分靈活,如《馬詩》其七中,詩人用了一個古代神話:“西母酒將闌,東王飯已干。君王若燕去,誰為拽車轅?”西王母和東王公那里宴會快要結(jié)束,已經(jīng)酒闌飯罷了,如果君王要像周穆王那樣去赴宴的話,沒有良馬,又怎能去駕車?yán)@?此詩將神話故事與現(xiàn)實情況捏合起來,從而對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平時不重視人才的收集與培養(yǎng),等到需要人才時卻束手無策這種現(xiàn)象痛下針砭。在這里,西王母與東王公的典故運用得多么靈活而精彩!在《馬詩》十五中詩人又用了一個歷史故事:“不從桓公猜,何能伏虎威?一朝溝隴出,看取拂云飛!”據(jù)《管子》載:(齊)桓公乘馬,虎望見之而伏。桓公問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對曰:“意者君乘駁馬而盤桓,迎日而馳乎?”公曰:“然。”管仲曰:“此駁馬也,駁食虎豹,故虎疑焉。”此詩活用這一典故,說明有才能的人伏處草野之中,得不到君主的賞識和重用,即使像駁馬那樣智勇過人、威震虎豹,又有誰能知曉?只有當(dāng)其躍出溝隴,建功立業(yè),就像駿馬掠云飛馳,才會使人刮目相看!在這里,齊桓公乘駁馬而使虎不敢行的典故,用得十分貼切。由此可見,這組詩構(gòu)思之奇巧、用典之靈活,是非常突出的。
李賀屬于苦吟派詩人,寫詩時十分注意煉字煉意,出語務(wù)為勁拔,注意獨創(chuàng),不屑經(jīng)人道過。《新唐書·李賀傳》中載述:“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其中”;晚間回歸后,把白天所得反復(fù)吟詠,整理成篇。因此詩人的許多佳詞名句,得以流傳于秋。在《馬詩二十三首》中,作者為了充分表達其深沉的感情,十分講究字句的琢煉。《馬詩》其四寫了這樣一匹馬:“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前句寫馬的形態(tài)——“瘦骨”,表現(xiàn)馬的處境;后句寫馬的素質(zhì)——“銅聲”。作者不僅從這匹馬瘦骨嶙峋的形象中寫出馬的境遇,而且發(fā)揮想象,采用移覺的修辭手法,從其形“瘦骨”(視覺)聯(lián)想其質(zhì)如“銅聲”(聽覺)。“銅聲”二字讀來渾厚凝重,其包含的意思也很豐富:銅是金屬,其聲錚錚,從而生動地顯示馬的骨力堅勁、內(nèi)質(zhì)精良,使馬的內(nèi)在外現(xiàn)為可聞可聽的聲響;素質(zhì)原很抽象,聲音也比較難于捉摸,它們都是虛的,但詩人以虛寫虛又化虛為實,只用幾個字就做到了“狀難寫之境如在目前”,其形象化的技法可以說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詩人煉字煉句,寫馬也即寫自己,深沉委婉地表達了心中懷才不遇的郁悶。《馬詩》其十:“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fēng)。”詩人把神馬烏騅與英雄霸王生離死別的場面刻畫得十分悲壯動人。兵敗垓下的英雄,在末路危難之際,竟不顧自己的生命,首先顧惜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戰(zhàn)馬,硬是送它登船東渡,而此時的烏騅也已明白,現(xiàn)在要與英雄永別了,于是它迎風(fēng)悲鳴而淚下!一個“泣”字,寫出了烏雅無比哀傷的神情,更表露了烏騅無法表達的戀主心態(tài),給讀者以無限的遐想余地。如將“泣”換成“哭”字,那詩味必將銳減;如以“鳴”“嘶”代替,更是索然無味也。
《馬詩》其五是作者寫得十分精心、頗有意境的一首好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dāng)金絡(luò)腦,快走踏清秋。”詩人開頭只用了兩個簡潔的比喻,就展現(xiàn)了一片富于特色的邊疆戰(zhàn)場的景色:連綿的燕山山脈,一彎明月當(dāng)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好似鋪了一層白皚皚的霜雪,畫面清新開闊;同時“燕山月似鉤”中的喻體“鉤”是一種彎刀,詩人從明亮的月牙聯(lián)想到閃著寒光的兵器形象,就延伸出了向往征戰(zhàn)之意。這幅戰(zhàn)場景色,寒氣森森,但在渴望馳騁疆場、建功立業(yè)的戰(zhàn)馬看來,卻正是它的用武之地,詩人以“何當(dāng)”兩字作設(shè)問,傳達出千里馬堅決自信而迫切執(zhí)著的企盼之意。“金絡(luò)腦”與馬詩其一中的“無人織錦鞴,誰為鑄金鞭”中的“錦”“金鞭”一樣統(tǒng)屬貴重的鞍具,象征馬受重用。最后一句,詩人不僅以“清秋”寫出正是草原馬肥草黃適于驅(qū)馳的季節(jié),以“快走”形象地寫出了馬輕捷矯健的風(fēng)姿,而且寫出了駿馬對上戰(zhàn)場縱橫驍騰不以為苦、反似獲得無限輕松快意的感覺。全詩前半部分比中有興,興中帶比;后半部分一氣呵成,抒發(fā)情感。寥寥20個字,詩人既煉字又煉意,表達了作者企盼重用、熱望建樹功勛的強烈心愿。
李賀筆下的馬是各種各樣、千姿百態(tài)的。詩人寫馬既有整體形象(如《馬詩》其六的餓馬形象)又有細部刻畫(如《馬詩》其一的“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既有外部的形體描繪又有內(nèi)在心理的揣摩(如《馬詩》其十中鳥雅的心理活動),筆法多變,即便同是寫駿馬也寫出不同的風(fēng)姿神態(tài),絕不雷同,從而使其筆下的馬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如詩人用“捉飄風(fēng)”寫出了駿馬快過旋風(fēng)的飛速迅捷之姿,用“拂云飛”寫出了駿馬追云逐月的瀟酒俊逸之性;詩人還寫出了具有不凡之質(zhì)的駿馬:“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正是由于詩人精心推敲,注意字句的琢煉,因而在描繪馬的形象時達到了形象畢肖、神韻非凡的水準(zhǔn),而在表達詩人的情思時則顯得既深沉、又執(zhí)著。一生遭受統(tǒng)治者冷遇的詩人對世道看得相當(dāng)透徹,但他渴求受到重用的心理卻非常強烈,渴望一展抱負、建功立業(yè)的執(zhí)著企盼全都蘊藏在這些佳詞名句中了。
李賀的《馬詩二十三首》是中國古代詩歌中一組極為優(yōu)秀的詠物詩,它寫得不脫不粘,既能注意到形象生動地把握“馬”的特征,又能不為“馬性”所拘泥而放開來寫,從而體現(xiàn)了作品卓絕的風(fēng)骨和深沉的寄托,因而值得讀者三覆其味。
創(chuàng)作背景
李賀是唐室宗孫,系出鄭王李亮之后。但積久年深,他這唐室宗枝,卻早被皇家忘卻,直敗落到山坡村居、門庭冷落、甲蔬淡飯難于為繼的清苦地步。盡管才華橫溢,礪志苦讀,詩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薦,他終是不被賞識,只能掙扎于社會下層,于是帶著憂憤之情創(chuàng)作了這組詩。
這組詩歷來被認為非一時一地之作。吳企明《李賀集》則認為作于元和九年(814),時逢馬年,詩人感慨萬千,一氣呵成創(chuàng)作了這組詩。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yīng)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于韓愈、皇甫湜,并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七歲。其詩長于樂府,多表現(xiàn)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于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chuàng)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yán)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diào)陰郁低沉,語言過于雕琢。有《昌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