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殄天物,漢語成語,拼音是bào tiǎn tiān wù ,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后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出自 《尚書·武成》 商王。

1、暴殄天物的意思
暴:損害,糟蹋。殄:滅絕。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后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近義詞:揮金如土、煮鶴焚琴、揮霍無度、霸王風月、坐吃山空
反義詞:精打細算、節(jié)衣縮食、克勤克儉
出處:《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zhēng)民。”
譯文:《尚書·武成》:“商王紂殘暴無道,棄絕天下百物,虐待眾民。”
2、暴殄天物的故事
商朝末年,紂王帝辛繼位后,在內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fā)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其種種舉措既在統(tǒng)治集團內部引發(fā)矛盾。
而當時商的西方屬國周國,在位者為武王姬發(fā),他任用賢士呂尚、周公等,國勢非常強盛。對于紂王的殘暴統(tǒng)治,其他諸侯國也是十分不滿,于是在周武王的領導下,其他諸侯國紛紛聯(lián)合起來,起兵伐紂。
《書經(jīng).武成》篇記載了武王在征討商紂前,祭告天地的一段話,他說:“我周王姬發(fā)將征伐商,因為今日的商君紂暴虐無道,任意蹧蹋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殘害苛虐百姓。不但使自己成為逃亡罪犯的頭領,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我獲得了志士仁人的協(xié)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禍亂。”最后商周決戰(zhàn)于牧野,紂王慘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書經(jīng)》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紂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后來演變?yōu)槌烧Z,用來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3、暴殄天物例句
這種木料十分罕見,價格也極其昂貴,而你卻將這么珍貴的木料拿來當車珠子,真是暴殄天物!
既有許多值錢有東西,任人作踐了,也似乎暴殄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