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的意思原指戰(zhàn)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jù)點以迫使進攻之?dāng)吵吠说膽?zhàn)術(shù)。現(xiàn)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zhàn)術(shù)。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dāng)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于,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xiàn)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

公元前353年,魏國大元帥龐涓率數(shù)十萬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國陷入了戰(zhàn)火之中,國王升朝向文武百官問計,有位大臣向國王獻計:不如由主公寫一封求救信,再備上金銀,然后派使者向齊國求救。
國王想了想,也只能這樣了,于是急忙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國國王接到信和財物后就派大將軍田忌和軍師孫臏率軍趕去趙國解圍,田忌隨即點兵準(zhǔn)備來日向趙國進軍,軍師孫臏勸阻說:“要解開雜亂糾紛,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槍。避實就虛,給敵人造成威脅,邯鄲之圍便可自解。如今魏軍全力攻趙,精兵銳卒勢必傾巢而出,國內(nèi)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將軍不如輕裝疾奔魏都大梁,占據(jù)險要,擊其虛處。敵人必然放開趙國,回兵自救,這樣,我們便能一舉解開邯鄲之圍,又可乘魏軍疲憊之際,一鼓殲之。”
田忌立刻按照孫臏的布置進行。果然,魏軍得悉大梁被圍,慌忙回師。人馬行到桂陵地面,齊軍蜂擁殺出,將魏軍打得丟盔棄甲,橫尸遍野。
哲理點撥: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lián)系、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如能抓住這種聯(lián)系的主要結(jié)節(jié)點,便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成語】: 圍魏救趙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釋】: 原指戰(zhàn)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jù)點以迫使進攻之?dāng)吵吠说膽?zhàn)術(shù)。
【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示例】:倘用~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四回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軍事

圍魏救趙主人公: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后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后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yè)。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nèi),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