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原指戰(zhàn)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duì)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jù)點(diǎn)以迫使進(jìn)攻之?dāng)吵吠说膽?zhàn)術(shù),現(xiàn)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zhàn)術(shù)。下面是兒童網(wǎng)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圍魏救趙的歷史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圍魏救趙的歷史故事
戰(zhàn)國時,魏國大將龐涓率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領(lǐng)兵救趙。田忌準(zhǔn)備與魏軍主力交鋒,孫臏卻說:現(xiàn)在魏國的主力部隊(duì)在攻打邯鄲,魏國都城大梁內(nèi)一定空虛。如果我們直接攻打大梁的話,魏國一定會撤兵回大梁的,這樣既可解救趙國,又可給魏國很大打擊。田忌采納了孫臏的建議,龐涓果然中計(jì),撤軍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齊軍的伏擊。這個成語指襲擊敵人的后方,以迫使進(jìn)攻之?dāng)吵坊氐膽?zhàn)術(shù)。
圍魏救趙的人物簡介
田忌
田忌,生卒年不詳,媯姓,田氏(亦作陳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故又稱田忌
徐州子期。戰(zhàn)國時期齊國名將。約為公元前340年,孫臏逃亡到齊國時,田忌賞識孫臏的才能,收為門客。在一次賽馬時,孫臏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的田忌賽馬法。公元前354年,發(fā)生桂陵之戰(zhàn),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派兵相助,田忌為主將,孫臏為參謀,結(jié)果孫臏以“圍魏救趙”的兵法大勝。公元前341年,發(fā)生馬陵之戰(zhàn),魏國攻打韓國,齊國派兵相助,仍由田忌為主將,孫臏為參謀,孫臏仍進(jìn)軍魏都大梁,用“減灶之計(jì)”,讓魏軍大將龐涓輕敵深入,結(jié)果龐涓被殺,齊國大勝。同年,被齊相鄒忌用反間計(jì)陷害,田忌無法澄清,逃亡楚國。直到齊宣王即位,方才重回齊國。
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中國戰(zhàn)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孫臏原名不詳,因受過臏刑故名孫臏。
孫臏出生于阿、鄄之間(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zhèn)、菏澤市鄄城縣北一帶),是孫武的后代。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后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yè)。明末清初有以孫臏、龐涓生平為原型的歷史小說《孫龐斗志演義》,使孫龐斗智的故事廣為流傳。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nèi),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龐涓
龐涓(?—前341年),戰(zhàn)國初期魏國名將,孫龐斗智故事的主角之一。相傳與孫臏同拜于隱士鬼谷子門下,因嫉妒孫臏的才能,恐其賢于己,因而設(shè)計(jì)把他的膝蓋骨刮去。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國進(jìn)攻韓國,次年齊救韓,采用孫臏策略,直趨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誘使龐涓兼程追擊,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中伏大敗,涓智窮,大嘆“遂叫豎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說被亂箭射死),史稱馬陵之戰(zhàn)。
趙成侯
趙成侯(?─前350年),嬴姓,趙氏,名種,趙敬侯之子,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君主。前372年,趙成侯在邢地漿水鎮(zhèn)附近(今邢臺縣)高筑檀臺,以朝諸侯。因在邢地建檀臺,故名邢臺。前353年,魏國派大將龐涓帶兵攻打趙國,圍趙都城邯鄲。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趙成侯二十四年(前351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邯鄲城南的漳水會盟,趙成侯被迫接受屈辱條約。
圍魏救趙的故事背景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jìn)攻衛(wèi)國,迫使衛(wèi)國屈服于它。衛(wèi)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后改向親附趙國,魏惠王不由十分惱火,于是 決定派龐涓討伐趙國。 不到一年時間,龐涓便攻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
邯鄲危在旦夕。趙國國君趙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jié)盟)。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出計(jì),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軍。而大軍卻繞道直插大梁。孫臏得到齊威王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