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原文帶拼音版,意思及賞析。《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fā)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chǎn)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此詞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開頭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文“點點滴滴”又前后照應,表現(xiàn)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一字一淚,風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極富藝術感染力。

shēnɡ shēnɡ màn·xún xún mì mì
聲聲慢·尋尋覓覓
sòng dài:lǐ qīng zhào
宋代:李清照
xúnxún-mìmì,lěnglěng-qīngqīng,qīqī-cǎncǎn-qīqī。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zhà-nuǎn-huán-hán——shíhòu,zuì-nán-jiāng-xī。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sān-bēi-liǎng-zhǎn——dàn-jiǔ ,zěn-dí-tā、wǎn-lái-fēng-jí。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yàn-guò-yě ,zhèng-shāng-xīn,què-shì——jiù-shí-xiāng-shí。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mǎn-dì-huáng-huā-duījī。
滿地黃花堆積。
qiáo-cuì——sǔn, rú-jīn-yǒu-shuí-kān-zhāi?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shǒu-zhe-chuāng-ér, dú-zì-zěn-shēng-dé-hēi 。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wú-tóng-gèng-jiān-xì-yǔ, dào-huáng-hūn,diǎn-diǎn-dī-dī。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zhè-cì-dì, zěn-yí-gè-chóu-zì-liǎo-de 。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譯文
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凄慘悲戚。乍暖還寒的時節(jié),最難保養(yǎng)休息。喝三杯兩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風急襲?一行大雁從眼前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為都是舊日的相識。
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jīng)憔悴不堪,如今還有誰來采摘?冷清清地守著窗子,獨自一個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注釋
尋尋覓覓:意謂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表現(xiàn)非常空虛悵惘、迷茫失落的心態(tài)。
凄凄慘慘戚戚:憂愁苦悶的樣子。
乍暖還(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氣,忽然變暖,又轉(zhuǎn)寒冷。
將息:舊時方言,休養(yǎng)調(diào)理之意。
怎敵他:對付,抵擋。晚:一本作“曉”。
損:表示程度極高。
堪:可。
著:亦寫作“著”。
怎生:怎樣的。生:語助詞。
梧桐更兼細雨:暗用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詩意。
這次第:這光景、這情形。
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個“愁”字怎么能概括得盡呢?

評解
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通過秋景秋情的描繪,抒發(fā)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悲苦,具有時代色彩。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詞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文“點點滴滴”又前后照應,表現(xiàn)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一字一淚,纏綿哀怨,極富藝術感染力。
李清照的一生中,能夠傳神地表達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非她的《聲聲慢》莫屬。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詞中,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詞,它在描寫女性內(nèi)心情愫的深刻,曲折,細膩等方面無人能及。它是一首不同凡響之作,詞史上的一朵奇葩。
《聲聲慢》十分精美細致地表現(xiàn)了一個婦女在秋日從清晨到黃昏一整天孤獨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緒。這種哀傷之情那樣深沉,悲劇氣氛那樣濃厚。因此,可以認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與其前半生詞中那種貴族少女天真無愁之氣不同。這分明是從一顆破碎的心中迸發(fā)出的滲著血淚的深愁巨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飄零的生活,凄涼的處境和充滿著哀愁的內(nèi)心世界。盡管這詞沒有直接反應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但它決不是單純的只是作者自我心態(tài)的描寫,而是以一個黑暗時代的犧牲者的悲劇間接地體現(xiàn)了歷史的悲劇,從而具有一定的時代色彩,所以表現(xiàn)的這一特定的深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具有了社會典型意義和審美價值。
這首詞的上片,集中寫愁苦難禁之狀。作者一下筆就直抒胸臆,以抒情開篇的詞并不罕見,但像這首詞起筆便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三句連用七對疊字,實屬屬罕見,這十四個疊字,將一種愁苦難堪之情,自胸腑中噴薄而出,立即強烈地震撼了讀者的心弦。“尋尋覓覓”四字即包含了作者流亡以來不幸之遇,又極準確。傳神地表現(xiàn)出她在極度孤獨中那種若失若有,茫無所措,要抓住一點什么的精神狀態(tài)。后十個疊字既寫環(huán)境又寫情,將難以名狀的復雜感情發(fā)展過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一層層寫來,多么細膩曲折,十四個字一氣而下,籠罩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調(diào),使以后逐次出現(xiàn)的景物,都染上濃重的感情色彩。
接著,作者集中寫孤獨難耐之情。“這次第,怎一個愁了得。”作者在最后收束以上幾層可傷之事,與開篇十四字下下呼應,終于點出一個“愁”字,感情的分量非常沉重,更妙的是:全篇寫愁,未了都說,這情景,用一個愁字怎么能說得盡呢?這樣,在結尾一句又把詩意推進一層,猶如異峰突起,遙指天處,使通篇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在這首詞里,作者對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體驗感受。心中有無限凄楚要傾吐出來,她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利于抒情的典型環(huán)境,融情入景,從而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這里,李清照采用了豐富多變的抒情手法,有螺旋式的表情法,例如以上詞里有幾層可傷之事,像螺旋一樣越旋越緊,一層深一層。而開篇的七對疊字,把極度的憂愁和哀痛之情照直地迸裂到字面上,同時又層層深入。可以說是兼用了奔迸式和螺旋式的表情法。還有引曼式的表情法。像“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兩句,就是聲調(diào)深淺,長言詠嘆,但詞中更多地運用了含蓄蘊和的表情法,用環(huán)境,景物來烘托,作者通過鋪敘,把多種表情方法結合起來運用,表現(xiàn)出多側(cè)面,多層次,深刻細膩的感情。
集評
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起頭連疊七字,以婦人乃能創(chuàng)意出奇如此。
楊慎《詞品》:宋人中填詞,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不獨爭雄于閨閣也。其詞名《漱玉集》,尋之未得,《聲聲慢》一詞,最為婉妙。
張端義《貴耳集》: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后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許第二人押。婦人有此文筆,殆間氣也。
徐釚《詞苑叢談》: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也。
劉體仁《七頌堂隨筆》:易安居士“最難將息”“怎一個愁字了得”深妙穩(wěn)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絕句,真此道本色當行第一人也。
周濟《介存齋詞選序論》:李易安之“凄凄慘慘戚戚”,三疊韻,六雙聲,是鍛煉出來,非偶然拈得也。
許昂霄《詞綜偶評》:易安此詞,頗帶傖氣,而昔人極口稱之,殆不可解。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陸鎣《問花樓詞話》:《聲聲慢》一詞,頓挫凄絕。
吳灝《歷朝名媛詩詞》:易安以詞專長,揮灑俊逸,亦能琢煉。其《聲聲慢》一闋,其佳處在后又下“點點滴滴”四字,與前照應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筆力,本自矯拔,詞家少有,庶幾蘇、辛之亞。
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李易安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上十四疊字,則出奇制勝,真匪夷所思矣。
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那種煢獨凄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體寫作時間待考。有人認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丈夫去世,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于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有人則認為是中年時期所作。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