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約法三章的故事和意思,約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誰?《約法三章》出自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后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那這個成語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約法三章的故事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咸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后,向劉邦投降。劉邦進咸陽后,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王宮,并留下少數(shù)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杰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布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xiàn)在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xiāng)去宣傳約法三章。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由于堅決執(zhí)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
約法三章原文:
漢元年①十月,沛公②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③素④車白馬,系頸以組,封⑤皇璽⑥符⑦節(jié)⑧,降軹⑨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⑩吏,遂西入咸陽。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xiāng)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約法三章譯文:
漢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軍隊在各路諸侯中最先到達霸上。秦王子嬰駕著白車白馬,用絲繩系著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璽和符節(jié),在軹(zhǐ,音紙)道旁投降。將領們有的說應該殺掉秦王。沛公說:“當初懷王派我攻關中,就是認為我能寬厚容人;再說人家已經投降了,又殺掉人家,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給主管官吏,就向西進入咸陽。沛公想留在秦宮中休息,樊噲、張良勸阻,這才下令把秦宮中的貴重寶器財物和庫府都封好,然后退回來駐扎在霸上。沛公召來各縣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對他們說:“父老們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經很久了,批評朝政得失的要滅族,相聚談話的要處以死刑,我和諸侯們約定,誰首先進入關中就在這里做王,所以我應當當關中王。
現(xiàn)在我和父老們約定,法律只有三條:殺人者處死刑,傷人者和搶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廢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樣,安居樂業(yè)。總之,我到這里來,就是要為父老們除害,不會對你們有任何侵害,請不要害怕!再說,我之所以把軍隊撤回霸上,是想等著各路諸侯到來,共同制定一個規(guī)約。”隨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縣鎮(zhèn)鄉(xiāng)村去巡視。向民眾講明情況。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悅,爭著送來牛羊酒食,慰勞士兵。沛公推讓不肯接受,說:“倉庫里的糧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讓大家破費。”人們更加高興,唯恐沛公不在關中做秦王。

【解釋】: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后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書·刑法志》:“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
【示例】:我們很鄭重地和工頭~,什么時候交稿,什么時候看校,什么時候拼版。◎鄒韜奮《經歷·種種尷尬》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出 處: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例 句:為了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校長與全校師生~,作業(yè)當天完成,不上第七節(jié)課,節(jié)假日不補課。

約法三章的主人公是: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中陽里街道)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fā)展以及中國的統(tǒng)一有突出貢獻。
出身農家,豁達大度,不事生產。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釋放刑徒,亡匿于芒碭山中。陳勝起義之后,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攻占沛縣,自稱沛公,投奔名將項梁,任碭郡長,受封為武安侯,統(tǒng)領碭郡兵馬。率軍進駐灞上,接受秦王子嬰投降,滅亡秦朝。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收買人心。鴻門宴之后,受封為漢王,統(tǒng)治巴蜀及漢中一帶。楚漢戰(zhàn)爭前期,屢敗屢戰(zhàn)。能夠知人善任,注意虛心納諫,充分發(fā)揮部下的才能,積極整合反對項羽的力量,終于擊殺西楚霸王項羽,贏得楚漢之爭,統(tǒng)一天下。即位于定陶汜水之陽,后來定都長安,建立西漢。陸續(xù)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建章立制,休養(yǎng)生息,勵精圖治。兵員歸家,豁免徭役,重農抑商,恢復社會經濟,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安撫人民生活,奠定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 對外和親匈奴,開放邊境關市,積極緩和漢匈關系。
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后,駕崩于長安,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于長陵。毛主席評價劉邦“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