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懷若谷的故事和意思
【虛懷若谷的意思】
心胸寬廣如山谷能容納萬物。◎語本《老子.第一五章》。后用“虛懷若谷”形容為人謙虛,能接納他人的意見。
【成語名字】虛懷若谷
【漢語拼音】xū huái ruò gǔ
【近義詞】 卑以自牧,謙沖自牧
【反義詞】 不可一世,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夜郎自大,崖岸自高
【成語典故】
◎1《老子.第一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若樸,混若濁,曠若谷。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復成。
【成語注解】
1、 敦:厚重、樸實。
2、曠:廣大、開闊。
◎2《老子.第四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善。
【成語出處】
1、清.陳確〈復吳裒仲書〉:“讀教益,知虛懷若谷,求益無方,彌深感嘆。”
2、清.陸隴其〈答山西范彪西進士書〉:“此誠見先生虛懷若谷,望道未見之心。”
3、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四》:“(涇邑孝廉趙元一)今冬寄《偉堂詩鈔》來,凡余所甲乙者、商榷者,無不降心相從,虛懷若谷,宜其造詣之進而彌上也。”
4、《清史稿.卷三○六.柴潮生列傳》:“此誠我皇上虛懷若谷,從諫弗咈之盛心也。”
【成語用法】
語義說明 形容為人謙虛,能接納他人的意見。
使用類別 用在“謙恭有禮”的表述上。
【虛懷若谷造句】
1、他的為人一向虛懷若谷,從來不曾驕傲自滿。
2、這位政治家虛懷若谷,難怪人人說他是位謙謙君子。
3、自古以來,偉人都有著虛懷若谷的美德,不會盛氣凌人。
4、總經理為人虛懷若谷,凡事博采眾議,因此很受同仁愛戴。
5、他雖然身為主管,卻隨時都能虛懷若谷地接納部屬意見,真是難能可貴。
【虛懷若谷的成語故事】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楚國人,字伯陽,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當于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他主張無為之說,后世以為道家始祖,謚聃。老子的思想可歸結于“道”,“道”就是宇宙萬物運作的規(guī)律,雖然道什么都沒有做,但卻能讓宇宙萬物生生不息。因此老子主張人們的行為,應該取法于“道”,強調人心的自然與自發(fā),不應該受到過分干涉,并且應該消除戰(zhàn)爭,揚棄奢靡,引導人心回到真誠樸質的生活形態(tài)與心境中。他著有《老子》一書,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篇和德篇,故《老子》又稱為《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多字,但內容廣泛,由養(yǎng)生修身,乃至治國用兵,均有極為精辟的論述。在《老子.第一五章》中,老子形容古代的有道之士,高深得令人無法完全理解,如果想要勉強來描述,可以說他謹慎小心得像要渡過冬天的河水,警覺戒備得像要防守四鄰的窺伺,拘謹恭敬得像個賓客,和藹可親得像冰塊融解,敦厚質樸得像塊未經雕琢的素材,渾然融合得就像激濁的江水,心胸開闊得像空曠的山谷。像這樣的人,不會驕傲自滿,所以才能夠去除舊有的弊端,不斷地更新進步。
【成語典故】又見《老子.第四一章》。“上德若谷”是表述不同等級的人聽到了同樣高深的道理,會有不同的反應。修養(yǎng)最高深的人會去努力實踐,修養(yǎng)中等的人半信半疑,修養(yǎng)低下的人則一笑置之。這是因為“道”的呈現往往是出乎常理之外的,正如最高尚的道反而好像最低下的山谷,所以一般人才聽了不容易體會。后來“虛懷若谷”這個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為人謙虛,能接納他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