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從中醫(yī)的角度上來說是一種邪氣,堆積在體內對身體健康不利,艾灸具有一定的去除濕氣的作用,但是艾灸后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現象,那艾灸后怎么看濕氣排出呢?

1、出很多汗:一般濕氣會隨著汗液的排出一起排出,艾灸過后出大量汗有可能是因為在排濕氣,需要注意的是艾灸后出汗不可立刻洗澡,因為此時毛孔張開,容易造成寒氣入侵,建議4個小時之后或者第二天再洗澡。
2、出現紅疹:艾灸后局部出現紅疹,說明濕氣通過皮膚排出體外,觀察后如果無大礙的話可以繼續(xù)艾灸,紅疹會隨著體內濕氣的排出而慢慢消失。
3、排氣增加:艾灸可以健脾胃,能夠促進腸胃的蠕動,可能會出現肚子咕咕叫、排氣增加的情況,而且放屁拉屎都很臭,說明濕氣正在排出。

出現水泡證明濕氣較重。
一般在艾灸后出現了水汽、水珠就證明是有濕氣的,但如果出現了水泡,則說明體內濕氣較重,且不同的水泡反映出不同的身體狀況。
一般如果水泡是透明的,說明體內是濕寒;如果水泡是黃色的,則證明體內有火氣;如果水泡里面含有血水,則證明濕毒很嚴重。
出現水泡后不用過于擔心,注意清潔衛(wèi)生一般不會出現化膿的現象,一般1天左右就可自行消退,待水泡消除后可以繼續(xù)艾灸。

在艾灸完后擦掉。
在艾灸的過程中,濕氣重的人艾灸部位一般會出很多水,艾灸的時候不需要擦掉,待艾灸結束后需要立刻擦掉,這是因為艾灸后皮膚的毛孔處于張開的狀態(tài),如果不擦的后容易使寒邪之氣侵入體內,引起身體不適。
艾灸過程中出水是正常現象,因為艾灸是通過點燃艾條后的溫熱來刺激穴位,促進人體內的血液循環(huán),來加強身體的體質,起到溫補益中、健脾暖胃的效果,從而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出水就是證明在排濕氣的一個表現。

正常人不能天天灸。
1、艾灸是通過點燃艾條后近距離刺激皮膚上的穴位,天天艾灸的話容易出現皮膚灼傷,會對皮膚造成一定的傷害。
2、艾灸是屬于慢性的調理,講究循序漸進的原理,應該按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慢慢增加艾灸的頻率,不可不顧自身身體的情況而去一味追尋艾灸的量。
3、艾灸的時候皮膚的毛孔會處于張開的狀態(tài),體內的正氣也會有一定的流失,天天艾灸的話可能會損耗自身的正氣,艾灸后需要休息幾天來進行身體的恢復,效果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