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式育兒法或稱袋鼠式護理,是指在寶寶出生后幾小時和數(shù)天內,把他抱在懷里,進行肌膚接觸,因為類似于袋鼠媽媽照顧小袋鼠的方式而得名。

袋鼠式育兒法的發(fā)展
對于人類寶寶而言,如果妊娠期過早結束(37周以前),就意味著寶寶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來到這個世界。這樣的人類寶寶被稱作早產兒,通常會被會被放到恒溫、無菌、無塵的保育箱內進行保護。
1979年的哥倫比亞圣胡安·德·迪奧斯醫(yī)院面臨保育箱嚴重不足的問題,當時,一個保育器中同時放兩三個嬰兒的情況都并不少見。感到焦頭爛額的醫(yī)生靈機一動想出了“袋鼠保育法”來應急。結果,誰也沒有想到這種方法竟然效果非常好。1984年,這種方法得到了美國醫(yī)生的認可,之后,經過美國醫(yī)生的推廣,這種方法逐漸風靡世界。
袋鼠式育兒法的優(yōu)點
馬尼拉中部的一家醫(yī)院稱,自1999年他們采用“袋鼠法”取代傳統(tǒng)的保育箱對早產兒進行護理以來,早產兒的夭折率顯著地降低了30%。與保育箱相比,袋鼠式育兒法具有以下明顯優(yōu)勢:
1.因母體溫度比暖箱溫度變化小,早產兒的心跳和體溫能夠保持平衡。
2.母嬰皮膚的接觸可以喚醒母愛,促進母乳分泌,有助于哺乳期的延長。
3.由于同母親的接近,哭鬧次數(shù)減少,嬰兒體重能更快地增加。
4.降低寶寶在醫(yī)療過程中的感染概率。
5.親密接觸可以促進情感紐帶的建立,而且爸爸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6.經濟實惠,減少開支。
袋鼠式育兒法的操作
這種育兒法在操作上很簡單,只需要用棉布將嬰兒包裹在媽媽(或爸爸)胸前,使兩者的皮膚緊貼在一起即可。在對早產兒的護理中,這種育兒法可能要求媽媽一天絕大多數(shù)時間(18小時以上)都這樣抱著嬰兒,這可能是這種方法唯一有點難度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方法如今越來越多地被用作增加親子間親密關系的方法,不再局限于護理早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