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玩弄人妻1区二区_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中文无码字幕中文有码字幕_邻居按摩人妻HD三级_色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飘雪影院观看免费完整版高清_久久久精品一区AAA片_久久综合88熟人妻_国产精品福利视频一区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毛片

寶貝寶貝網(wǎng),專業(yè)的母嬰育兒知識網(wǎng)站!

寶貝網(wǎng)→

寶貝網(wǎng)公眾號
您的位置:寶貝首頁 > 早教 > 智力開發(fā) > 好書推薦 > 《資治通鑒》白話文版簡介、讀后感

《資治通鑒》白話文版簡介、讀后感

2020-06-01 11:38好書推薦
《資治通鑒》白話文版簡介、讀后感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

《資治通鑒》白話文版簡介txt下載_資治通鑒讀后感

《資治通鑒》白話文版簡介、讀后感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jié)出許多經(jīng)驗教訓(xùn),供統(tǒng)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tǒng)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資治通鑒》推薦理由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xué)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xué)兩司馬”。南宋史學(xué)家王應(yīng)麟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

★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青少年必讀的中國文化經(jīng)典,語文新課標(biāo)必讀書。

★毛澤東讀了十七遍的史學(xué)經(jīng)典。

★代表中國古代編年體史書的最高成就。

《資治通鑒》內(nèi)容簡介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jì),即《周紀(jì)》五卷、《秦紀(jì)》三卷、《漢紀(jì)》六十卷、《魏紀(jì)》十卷、《晉紀(jì)》四十卷、《宋紀(jì)》十六卷、《齊紀(jì)》十卷、《梁紀(jì)》二十二卷、《陳紀(jì)》十卷、《隋紀(jì)》八卷、《唐紀(jì)》八十一卷、《后梁紀(jì)》六卷、《后唐紀(jì)》八卷、《后晉紀(jì)》六卷、《后漢紀(jì)》四卷、《后周紀(jì)》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guān)系為主,兼及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guān)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tǒng)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xiàn),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xué)為政治服務(wù)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xiàn)。

《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春秋》為現(xiàn)存最早編年體史書[2]  ),按時間先后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tǒng)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資治通鑒》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政治家、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今山西夏縣)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原字公實,后改君實,原號迂夫,后改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xué),尤喜《春秋左氏傳》。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xué)、經(jīng)學(xué)、哲學(xué)乃至醫(yī)學(xué)方面都進行過鉆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xué)經(jīng)》《易說》《注太玄經(jīng)》《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xù)詩治》《醫(yī)問》《涑水記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兩人是孔子和孟子)。

《資治通鑒》創(chuàng)作背景

司馬光曾患歷代史籍浩繁,學(xué)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紀(jì)傳體史。初成《通志》8卷,起戰(zhàn)國至秦二世,表進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于崇文院,繼續(xù)編纂。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鑒》,并序以獎之。元豐七年(1084)書成。

《通鑒》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xié)修者有劉恕、劉攽、范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對《通鑒》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劉攽于漢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后,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一出于光。

《通鑒》征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shù)百種。書中敘事,往往一事用數(shù)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跡有歧異處,均加考訂,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為《考異》。《通鑒》具有相當(dāng)高的史料價值,尤以《隋紀(jì)》、《唐紀(jì)》、《五代紀(jì)》史料價值最高。

《通鑒》因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tǒng)一修辭,故文字優(yōu)美,敘事生動,且有相當(dāng)高的文學(xué)價值,歷來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于敘事外,還選錄了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歷史觀點。對歷史上有關(guān)圖讖、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態(tài)度,是史學(xué)思想的重要進步。

《通鑒》成書后,元豐八年,范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畢,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見。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殘缺。中華書局據(jù)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標(biāo)點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鑒》較好的版本。

《資治通鑒》作品影響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xué)習(xí)。

司馬光在編修《資治通鑒》時,不僅妥善地將紀(jì)傳體揉入編年體中,使紀(jì)傳之詳細與編年之簡明結(jié)合起來,我國古代編年體史書因按年紀(jì)事,故沒有篇目,不作目錄,只是以年檢索。司馬光突破這種舊例,分三部分將年表、帝紀(jì)、歷法、天象、目錄、舉要及索引集于一塊,開創(chuàng)了編年體史書多功能目錄的新體例,使《資治通鑒》更臻于完善,將中國的歷史編纂推進到了新的水平上。

司馬光對《資治通鑒》文獻整理思想,文獻整理模式及方法,不僅結(jié)出了豐碩成果,豐富了中國古典文獻學(xué)理論,而且對文獻學(xué)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xiàn)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xué)者不勝枚舉、數(shù)不勝數(shù)。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外,幾乎都不可以和《資治通鑒》媲美。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xué)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xué)兩司馬”。

《資治通鑒》作品評價

南宋史學(xué)家王應(yīng)麟:“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shù),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鑒》不特記治亂之跡而已,至于禮樂、歷數(shù)、天文、地理、尤致其詳。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著書之難》:(《資治通鑒》和《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后世不可無之書”。

清代學(xué)者王鳴盛:“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xué)者必不可不讀之書。“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鑒》。《通鑒》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諸史之異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舊,惟《通鑒》可以當(dāng)之。”

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于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dāng),開拓心胸。”

近代學(xué)者梁啟超評價《通鑒》時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jié)構(gòu)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jù)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毛澤東自稱曾十七次批注過《資治通鑒》,并評價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通鑒》里寫戰(zhàn)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

《資治通鑒》作品版本

宋本

1.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下紹興府余姚縣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后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諸種版本,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于這一版本。

2. 清章鈺《胡刻通鑒正文校宋記述略》認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認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號為景祐本者。

明刊本

1.明代正德嘉靖年間興文署原版歸入南雍,歷朝多次修補。

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并版本。

3. 元刻明修補本:明天啟刻本,陳仁錫評閱,附刻劉恕《外紀(jì)》、胡三省《辨誤》、薛應(yīng)旆《宋元通鑒》與《甲子會要》,陳仁錫序;陳仁錫評閱本,明天啟六年白口本,附薛應(yīng)旆《宋元通鑒》,有墨印眉批朱筆圈點。

清刻本

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興文署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蘇書局修補本。

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書局本。

3. 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館石印本。該版本附畢沅《續(xù)資治通鑒》。

民國刊本

1. 民國元年:涵芬樓鉛印本。附《通鑒釋文》十二卷。

2.百衲本:書題作《百衲本宋本資治通鑒》,民國八年商務(wù)印書館附設(shè)圖書館影印本。

3. 上海國學(xué)整理社刊本。

4. 影印宋刻本,《四部叢刊》初編,民國十八年商務(wù)印書館影印。《四庫備要》,民國二十五年鉛印。

注: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的注本最為人稱道,現(xiàn)為最通行版本。

翻譯本

(臺灣)黃錦鋐等譯《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鑒》(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8年,沒有古人的夾注)

沈志華、張宏儒主編《資治通鑒文白對照》(中華書局出版,2009年)

資治通鑒讀后感

  近周來,我閱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鑒》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為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面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后來他成為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quán)貴》的故事。因為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為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后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為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征,而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fēng)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zhàn)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它還記錄著王朝是怎樣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這個過程中有智慧,也有陰謀;有勇武,也有殘忍;有人性的掙扎、固守,也有墮落。

資治通鑒讀后感

  最近閑來無事,打開書柜,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鑒》,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司馬光著作。此書給當(dāng)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后人予警示。

  《資治通鑒》此書詳解了九世紀(jì)在戰(zhàn)國紀(jì)的滄桑風(fēng)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統(tǒng),在漢紀(jì)的泱泱文風(fēng)當(dāng)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jì)當(dāng)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梁與陳紀(jì)當(dāng)中,我了解了當(dāng)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jì)當(dāng)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jì)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里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辟漢風(fēng)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辟“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鑒》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fā)憤寫了《資治通鑒》完整記述了戰(zhàn)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并且英雄人物輩出。里面更加給后人給予經(jīng)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鑒》經(jīng)典語錄

1、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司馬光《資治通鑒》

2、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3、何謂君子?何謂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司馬光《資治通鑒》

4、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鑒》

5、二十八打天下,戎馬一生,馳騁千里,只為夢縈——司馬光《資治通鑒》

6、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

7、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資治通鑒》
責(zé)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資治通鑒》

8、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余而強其所不足,蓋聰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勇猛剛強者戒于太暴,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必審己之所當(dāng)戒而齊之以義,然后中和之化應(yīng),而巧偽之徒不敢比周而望進。——司馬光《資治通鑒》

9、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資治通鑒》

10、秤砣雖小壓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jì),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jié)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資治通鑒》

11、牧心者,牧天下。《資治通鑒》

12、不癡不聾,不做家翁。《資治通鑒》

13、秦穆公亡馬,歧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聞食馬肉不飲酒者,傷人。”乃飲之酒。其后穆公伐晉,三百人者聞穆公為晉所困,椎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于是穆公獲晉侯以歸。《資治通鑒》

14、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資治通鑒》

15、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長,用其所短《資治通鑒》

16、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tǒng)帥。——司馬光《資治通鑒》

17、行于霜上而知嚴寒冰凍將至。《資治通鑒》

18、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資治通鑒》

19、天下有道,君子揚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無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禍,而猶或不免。——司馬光《資治通鑒》

20、蓋聰明疏通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資治通鑒》

21、君子勤于小物,故無大患。《資治通鑒》

22、巨大的建筑,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資治通鑒》

23、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魏于是乎始強。《資治通鑒》

24、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司馬光《資治通鑒》

25、做之不止,乃成君子——孔斌《資治通鑒》

26、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蒯徹《資治通鑒》

27、思其人,至其鄉(xiāng),其處在,其人亡。——司馬光《資治通鑒》

28、夫聰慧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司馬光《資治通鑒》

29、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司馬光《資治通鑒》

30、圣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司馬光《資治通鑒》

31、故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辯可為也。——司馬光《資治通鑒》

32、“閱庫甲兵,遠勝隋世。”上曰:“甲兵武備,誠不可闕;然煬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房玄齡《資治通鑒》

33、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愚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司馬光《資治通鑒》

34、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故知者,決之?dāng)嘁玻灰烧撸轮σ病?mdash;—蒯徹《資治通鑒》

35、吾與其富貴而詘于人,吾寧甘貧賤而輕世肆志焉!——魯仲連《資治通鑒》

36、卜以決疑,今事在不疑。——張公謹《資治通鑒》

37、天下健者,豈為董公?——司馬光《資治通鑒》

38、未亡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司馬光《資治通鑒》

39、“臣聽說悲傷的人聽不得抽噎的聲音,憂愁的人聽不得嘆息的聲音。所以高漸離擊筑在易水之上,荊軻因此低頭而不食;雍門子微吟,孟嘗君為之悒悒不樂。現(xiàn)在臣心中積壓許多憂傷,每當(dāng)聽到幽妙精微的音樂,不知不覺地就會涕淚橫流。眾人吹氣能將山移動,聚集而飛的蚊子聲音猶如雷鳴,結(jié)成朋黨可以抓住老虎。十個男子可以弄彎鐵錐。所以周文王被拘禁羑里,孔子被圍在陳、蔡。這就是眾人成風(fēng),累積生害,臣遠離京師亦無親友,莫能為之揚名,眾口一詞,可以致人于死地,叢輕可以折軸,羽翮可以飛翔,受驚后又遇羅網(wǎng),潸然流涕。臣——司馬光《資治通鑒》

40、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變,習(xí)與體成,則自然也。——孔斌《資治通鑒》

41、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無禮無忠,國何以立?《資治通鑒》

42、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zhàn)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調(diào),則羿不能以中;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荀子《資治通鑒》

43、明德先論于賤,從政先信于貴——司馬光《資治通鑒》

44、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chuàng)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資治通鑒》

45、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資治通鑒》

46、臣聞明于天地之性,不可惑以神怪;知萬物之情,不可罔以非類。諸背仁義之正道,不遵《五經(jīng)》之法言,而盛稱奇怪鬼神,廣崇祭祀之方,求報無福之祠,及言世有仙人,服食不終之藥,遙興輕舉、黃治變化之術(shù)者,皆奸人惑眾,挾左道,懷詐偽,以欺罔世主。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如系風(fēng)捕景,終不可得。是以明王距而不聽,圣人絕而不語。——谷永《資治通鑒》

47、審毫厘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shù),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蒯徹《資治通鑒》

48、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斗者不博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孫子《資治通鑒》

49、備在荊州數(shù)年,嘗于表坐起廁,慨然流涕。表怪,問備,備曰:“平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fù)騎,髀里肉生。日月如流,老將至矣,而功業(yè)不建,是以悲爾。”——司馬光·《資治通鑒》

50、‘誣神者殃及三世。——谷永《資治通鑒》

51、鑒前世之興衰,考當(dāng)今之得失。——司馬光《資治通鑒》

52、臣聞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司馬光《資治通鑒》

53、夫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細務(wù)也,而孔子先之。誠以名器既亂,則上下無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資治通鑒》

54、武靈王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qū)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司馬光《資治通鑒》

55、董卓: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袁紹:天下健者豈惟董公!——司馬光《資治通鑒》

56、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資治通鑒》

57、何謂禮?紀(jì)綱也!何謂分?君臣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也!——司馬光《資治通鑒》

相關(guān)文章

更多>
寶貝寶貝網(wǎng)QQ交流群

xxxxxxxxx

歡迎各位媽媽加入交流!

寶寶的世界,等著我們?nèi)ヌ剿鳎?/p>

  • 官方微信→

    寶貝網(wǎng)官方微信→
  • 手機觸屏版→

    寶貝網(wǎng)手機觸屏版

Powered by 寶貝寶貝網(wǎng) ? 2018-2021 www.www.shengqi-cn.com版權(quán)所有,專業(yè)的母嬰育兒知識網(wǎng)站!

华安县| 商南县| 宜春市| 乌鲁木齐县| 石门县| 星座| 柳林县| 金昌市| 江阴市| 阿克陶县| 寻乌县| 舒城县| 鄯善县| 双牌县| 长沙县| 江陵县| 红原县| 通河县| 汝城县| 泰安市| 平遥县| 新田县| 离岛区| 保亭| 汝州市| 松阳县| 黔江区| 思茅市| 巨野县| 乌兰浩特市| 东港市| 伊宁市| 武夷山市| 嘉鱼县| 郁南县| 东乌珠穆沁旗| 酒泉市| 马龙县| 南京市| 乌苏市| 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