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墻有耳,漢語成語,拼音是gé qiáng yǒu ěr,意思是隔著一道墻,也有人偷聽。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別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勸人說話小心,免得泄露。出自《管子·君臣下》。

隔墻有耳的故事
又誰料知己傾談,忘了隔墻有耳,全灌進(jìn)了楊子衢的耳中。——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三回
“隔墻有耳”,既是一句民諺,又是一句醒世警言,勸告人們凡事要小心,觀前察后,耳聽四方,以免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句民諺有一個小小的故事。
兩個慣以偷豬宰賣的浪蕩子,有一次在一家屋后屋檐下分贓爭議時,恰好縣衙里的捕頭剛好蹲在他家屋后豬圈里小解,聽得分明。
分贓后,他倆各自剛進(jìn)家門,四個捕快分兩路隨后把他倆抓到縣衙里捕頭的房間,倆慣偷一見面,目瞪口呆,不知何故。
突然,捕頭出現(xiàn)在他倆面前說,“你們倆人,快把各分得的100文銅錢交出來,否則,本捕頭就要……”
倆慣偷聽后異口同聲說:“難道你是……”
捕頭哈哈大笑道:“隔墻有耳。”
倆慣偷才恍然大悟,乖乖地各交出100文銅錢。
在實際生活中,同事、朋友之間,往往三五成群,談笑戲言,以話引話,或逆轉(zhuǎn)話題,評說某官員,廉潔無私,是一位好公仆;某官員常上酒樓歌廳,在任不滿二年而家資大發(fā)等等。卻不知道在同行三五成群中,有廉政官員和腐敗官員兩方面“隔墻有耳”的親戚、朋友。
也有在公共場所中對友人炫耀自己交了“好運”,跑生意賺了不少錢,家里置辦各種高檔用品,銀行存多少款,近日又購置摩托車尚未入戶等等“富餡”。卻不知隔席的幾位“食客”也是“隔墻有耳”,是慣偷,你的新車高飛遠(yuǎn)走,也出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