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吳敬梓。根據(jù)程晉芳《懷人詩》可知,吳敬梓在49歲時,該書已脫稿,但是直到其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刻版問世。該刻本已失傳。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bai筆觸對社會du現(xiàn)狀和儒士命運進行批判揭露的諷刺小說。小說形象地刻畫了在科舉制度下,知識階層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爛的現(xiàn)狀。它透過人生百態(tài)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祿的觀念、官僚制度、人倫關(guān)系和整個社會風氣。

儒林外史簡介
《儒林外史》是古代一部現(xiàn)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原本五十五回,其最末一回為后人偽作。今通行的是五十六回刻本。
《儒林外史》以王冕作為“隱括全文”的“名流”,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結(jié),書寫士林階層(主要描摹知識分子)。作者以悲天憫人,極具諷刺的手法寫出了八股制度下眾多儒林人士的悲劇性命運。隨著情節(jié)的展開,人們看到的是一幅封建科舉時代的社會風情畫。
文中,作者塑造的每個人物形象都蘊涵著強大的力量,或褒或貶,或贊揚或諷刺,不一而足。如王冕的淡泊率性,周進和范進的中舉,吝嗇成性的監(jiān)生富豪嚴致和,匡超人的前后轉(zhuǎn)變,杜少卿的豪舉,馬二先生的迂腐,市井奇人無視功名利祿的超脫等等。作品講述的是一個個故事,主角不斷變換,仿佛無主干,卻始終有一個連貫的脈絡(luò),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就的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
作為一部現(xiàn)實主義著作,《儒林外史》中的很多故事或人物都直接來源于生活,對現(xiàn)實社會的影射、鞭撻不言自明。胡適在《吳敬梓評傳》中說:“不給你官做,便是專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這種惡毒的牢籠,只有一個法子:就是提倡一種新的社會心理,叫人知道舉業(yè)的丑態(tài),知道官的丑態(tài);叫人覺得‘人’比‘官’格外可貴,人格比富貴格外可貴。社會上養(yǎng)成這種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給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養(yǎng)成這種社會心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