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生活的人,不應(yīng)該錯過這5本治愈心靈的散文集
01《草木春秋》

汪曾祺
豆瓣評分8.9(685人評價)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fēng)流。
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汪曾祺無疑是這樣的存在。
“生活,是很好玩的”是他的一句名言,他以一顆赤忱之心,
把《草木春秋》里的一餐一飯、一草一木、一花一葉都寫活了。
汪曾祺偶遇一個挑糞的人,都會用心看到,
“糞桶是新的,近桶口處畫了一圈串枝蓮,墨線勾成,筆如鐵線,勻勻凈凈。糞桶上描花,真是少見。”
生活的磨難誰都經(jīng)歷過,
但并不是誰都能注意到門前柳樹又抽出一對新芽,
冬日漏風(fēng)的小房子屋檐上結(jié)了好看的冰凌,
常年在房梁上結(jié)巢的燕子換了個窩,小蘿卜去皮吃不香……
小編猜測,“生活家”這個詞一定是為汪曾祺發(fā)明的。
02《緣緣堂隨筆》

豐子愷
豆瓣評分8.8(1227人評價)
要說藝術(shù)圈里,誰是長不大的藝術(shù)家?小編覺得,非豐子愷莫屬。
他的童趣和人間風(fēng)味處處可見,就連給自己的住所取名,也可以跟孩子抓鬮一樣,簡單、純粹。
他在桌上前放了很多個寫了字的小紙條,抓兩次都是“緣”,“緣緣堂”就這樣誕生了。
后來集以堂名,題為《緣緣堂隨筆》。
春天可以聽見小巷里賣小雞的聲音;
夏天開西瓜時有滿目清涼和孩子們的歡叫;
秋天在草地上放風(fēng)箏時有孩子們的笑語相伴;
冬天可以倚在屋檐下曬暖暖的太陽。
難怪豐子愷會感嘆:“我的家鄉(xiāng)石門灣,真是個好地方。”
無論世間多險惡,豐子愷心里有那份純真,
無論遇到什么,他都可以看到美好的事物,
無論在哪里,他都可以這樣孩子氣地生活。
03《雅舍談吃》

梁實秋
豆瓣評分8.8(5407人評價)
人生有三大難題——
早飯吃什么?
中飯吃什么?
晚飯吃什么?
這個問題不僅小編煩惱,不食煙火的文人也煩惱。
在吃上,小編與文人之間的距離可能就差了這本《雅舍談吃》。
梁實秋不僅愛吃、會吃,還能把吃食的變遷、飯館的派系給你分析得頭頭是道。
《雅舍談吃》中提到的吃食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在作者的筆下卻別有趣味。
普通的醬菜、湯包、燒餅都能在他的口中生出花來。
他會這樣教你吃湯包:
“抓住包子的皺褶處猛然提起,包子皮驟然下墜,
像是被嬰兒吮癟了的乳房一樣,趁包子沒有破裂趕快放進(jìn)自己的碟中,
輕輕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湯汁吸飲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
這畫面感,讓小編咽了幾下口水......
溫馨提示:讀《雅舍談吃》一定要餓著肚子!
雖然很自虐,但這樣才最能身臨其境地想象出食物的色香味!
04《湘行散記》

沈從文
豆瓣評分8.7(133人評價)
沈從文的《邊城》幾乎無人不知,
小編每每想起《邊城》,總是感嘆唏噓里面愛情咋這么苦呢,但是沈從文的愛情卻十分甜。
沈從文的文風(fēng)一貫清淡,就像邊城吊腳樓門前氤氳的水汽。
但唯有這《湘行散記》,卻看到了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情誼,濃烈似酒,聞之心醉。
婚后四個月,沈從文獨自回鄉(xiāng)看望生病的母親,一路給兆和的家書,就成了這一本《湘行散記》。
從興隆街到曾家河,從柳林岔到纜子灣,他寫信、拍照、畫畫……
通過各種方式,想讓他的兆和知道自己每一步的心情、每一程的旅途。
這本由家書編成的散文集,和他的情話一樣動人: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shù)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dāng)最好年齡的人。”
05《平常茶 非常道》

林清玄
豆瓣評分8.3(834人評價)
人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居然被放在最后,小編認(rèn)為這不科學(xué)!與油鹽同列,真是對不住那股茶香。
關(guān)于茶的文字實在數(shù)不勝數(shù),但許多都流于附庸風(fēng)雅,
而在《平常茶 非常道》里,林清玄卻對茶與人有自己的感悟。
“其實茶跟人生很相像,茶一定要用熱水湯過才有味道,人生也是一樣。”
生活沉苦時要加一點清涼的菊花,激越時加一點內(nèi)蘊的普洱;
在苦中猶有向上飛揚的心,在樂里仍不失敏銳深刻的態(tài)度。
這樣,生活的茶才能越陳越醇,越泡越香呀。
酒逢知己千杯少,茶遇知己一杯足。
看著看著,小編也茶心一動,起身去泡了杯茶。
在淡淡茶香中,觀想平常茶中蘊藏的非常道。
淺酌一杯,懶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