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的作者是明朝隱士洪應明,作者早年熱衷功名,晚年隱居,潛心禮佛,自號還初道人。《菜根譚》類似隨筆錄,沒有連貫的脈絡,只是作者的一些感悟句子。內(nèi)容談不上晦澀,但是也確實包含了作者的數(shù)十年人生感悟。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不乏各種奇人奇物,自然也有奇書,《菜根譚》就是這樣一本奇人寫的奇書。《菜根譚》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隱士融釋、道、儒于一身,別具慧眼,將自我的人生奧妙和盤托出的經(jīng)典之作。
《菜根譚》,又名《處世修養(yǎng)篇》,“處世三大奇書”之一,糅合儒、釋、道精神內(nèi)涵,總結前人生活經(jīng)驗,傳授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的哲學智慧,為你解答生命中的種種困惑與疑難。
《菜根譚》是一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書。本書句句經(jīng)典,講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是修煉心形、提高靈魂的一本好書,然而曲高容易和寡,生活并不是懂得道理就能過得好的,還是需要在實踐中得到真知。
本書講究修身養(yǎng)性,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在作者眼中,人心是一顆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猶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滌猶易”;相反,“以情識補貼之,猶明珠而飾以銀黃,其滌除最難。”所謂銀黃,即白銀與黃金,人心一一旦為情感所支配,就好像在明珠外鍍上金銀,想清除干凈,使明珠復原,人心復原,談何容易?“故學者不患垢病,而患潔病之難治;不畏事障,而患理障之難除。”洪氏認為,“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開萬善之門,無如寸心挹損。”一心能抑,雜念不萌,則不損人利己,不害人害己。“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