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勛作品《孤獨六講》簡介推薦理由、讀后感
《孤獨六講》是2009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蔣勛。主要講述了作者通過對六種孤獨的描述,最終得出“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這樣一個結論。蔣勛作品《孤獨六講》推薦理由
★蔣勛,云門舞集的“精神導師”,林青霞“唯一的偶像”,融會貫通文學、藝術、美學之大家,“臺北風流人物”。多年來,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善于喚醒低眉垂睫、沉啞喑滅的美(張曉風語)。在臺灣有著巨大的威信和影響力。
★人生而孤獨,在這匆忙的城市里,我們都是孤獨的個體。蔣勛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從情欲、語言、革命、思維、倫理、暴力六個面向闡釋孤獨美學,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于一體,創(chuàng)造了一種孤獨美學。
★獲臺灣《中國時報》主辦的“2007開卷好書獎”、2007年誠品書店年度暢銷書、2008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等眾多殊榮肯定。
如果不活出孤獨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獨行,
藝術,美是沒有意義的,不過是附庸風雅而已。
這是一本講述孤獨的書——
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終于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于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但《孤獨六講》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作者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于一體。
作者創(chuàng)造了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蔣勛作品《孤獨六講》內容簡介
《孤獨六講》是一本講述孤獨的書——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終于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于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但《孤獨六講》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作者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于一體。作者創(chuàng)造了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蔣勛作品《孤獨六講》作者簡介
蔣勛,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yè),后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臺。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長。著有藝術論述《美的沉思》《徐悲鴻》《齊白石》《破解米開朗基羅》《天地有大美》《美的覺醒》等,散文《島嶼獨白》《歡喜贊嘆》《大度山》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來日方長》等,小說《新傳說》《情不自禁》《寫給Ly’sM》《因為孤獨的緣故》《秘密假期》等。
蔣勛作品《孤獨六講》作品前言
我寫過一篇小說叫“因為孤獨的緣故”,后來成為一本小說集的書名。
二○○二年臺灣聯合文學舉辦一個活動,以“孤獨”為主題,邀我作了六場演講,分別是: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和倫理孤獨。
我可以孤獨嗎?
我常常靜下來問自己:我可以更孤獨一點嗎?
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我擁抱著一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無可奈何的占有。
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
我試圖在家族與社會里扮演一個圓融和睦的角色,在倫理領域與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但為什么,我仍然感覺到不可改變的孤獨?
我看到暴力者試圖以槍聲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槍聲只是擊向巨大空洞的孤獨回聲。
我聽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會秩序,顛覆階級結構!
蔣勛作品《孤獨六講》讀后感(一):
孤獨作為一種美學,是可能的嗎?
這是我翻看蔣勛新著《孤獨六講》前內心最迫切的猶疑。孤獨,當下好似流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患染過。吊詭之處在于,最害怕孤獨的現代人其實最孤獨。很簡單,現代性的一大特點即是,個體意識的明確。隨之而來的既有所謂獨立人格的確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說孤獨。更搞笑的是,當人們意識到陷入孤獨之境時,第一反應則是回避孤獨,這是群居動物的本性,卻于解脫孤獨無益無用。更深在的問題是,當孤獨作為一種群體性癥候,我們能否給予孤獨多一重維度的探勘,并賦予美學上的好處,使得孤獨不再只是一個現代人口中熟濫的詞語,心中單一錯誤的觀念呢?
這回,聽蔣勛談孤獨,總算能將上述所言一一落實了。書分六輯,分別講述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聆聽的“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獨”,潛藏于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之名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幾乎將關于“孤獨”的話題論述得題無剩義。蔣勛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動情,于是這給他關于孤獨的議論添了一層難得美學觀照,正因孤獨難談,談得不好,讀者越發(fā)憂悒孤獨。
每一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讀完。最喜愛“革命孤獨”那一章。中國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對革命美學的深度透視,歷來談革命者多是囂騷空論,催生的不是對于革命的切實了解,反倒激發(fā)出不自知的群體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獨,更是少見。在蔣勛看來,“革命跟詩有關,跟美學有關,而它最后導致的是一種巨大的孤獨感”,“正因唯有孤獨感會讓人堅信烏托邦”。革命者并非僅是不滿現狀,毋寧說對現狀的不滿只是革命者內心孤獨的一種外在表現,巨大的孤獨感迫使革命者透過革命來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獨。好像書中提到的托爾斯泰,拋棄爵位、土地、財產,毅然出走。若是僅從表面所謂對農奴的關切來明白,未免現實功利了點,在那里,托爾斯泰想要進行的是一場關于內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財產不僅僅是他所擁有的物質,同時這些物質是與整個階級體制緊密聯系的。當他決然舍棄這些時,他是在與這背后的階級體制作戰(zhàn),同時更是在與內心的不安作戰(zhàn)。這種內心的革命其實是越出世俗藩籬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納之定則之人,必定要飽受譏嘲,正因世俗本身不容許這樣。常識告訴我們,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敗者。
有深意的是,失敗者才能獲致美學好處。在蔣勛眼里,《史記》就是司馬遷為無數失敗者所進行的美學書寫,他“成功地營造了一個革命者美麗的結局和孤獨感”,進而動問“文學是不是去書寫一個孤獨者內心的荒涼,而使成功者或奪得政權的那個人感到害怕?”,“正因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贏了政權卻輸了詩與美”。這是我讀見的對《史記》最好最美的一種解讀。
我們這天讀《史記》,照樣會喜愛那個失敗的項羽,而不怎樣喜愛那個最終成功的劉邦。理性的讀者也許會猜測彼時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項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馬遷內心對孤獨者的致敬”。那里有顏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荊軻,有不為俗世所容的游俠。因此“司馬遷是以《史記》對抗權力,取得權力的人,就失去美學的位置”。
因此再度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獨”的問題時,我們會把革命者視為一個懷抱夢想卻最終無法實現夢想的人。正因懷抱夢想,因此有詩與美的可能;正因終其世無法實現,也就不可能為任何體制雖捆縛。這種現實好處上的失敗造就出強大的美學力量,進而拷問世俗——我們到底能不能容納他們?
而一個成熟健康的社會,就應擁有足夠多的面向與可能。
那么,現代人如此懼怕孤獨,是不是正是正因我們太過單一,社會面向不夠豐富呢?
在這個好處上,我歆服蔣勛所言“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昆德拉在評析弗朗西斯?培根時如此說道:“畫家的強暴之手以‘突兀暴烈的手勢’放在肖像主人的臉上,試圖在某個深處,找出肖像主人逃逸的‘我’。”如果借用這個詮釋,我愿說,對“孤獨”的探討與珍惜,本質上也正是基于找尋那個逃逸的“我”的企圖。在與自己相處之時,我們質問自己,一個人會在何等情形下變得不可辨識自己?又會在何等情形下歪斜到仍然是自己?換言之,一個人之因此為自己的邊界,到底在哪里?
蔣勛作品《孤獨六講》讀后感(二):
孤獨,當下好似流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患染過。吊詭之處在于,最害怕孤獨的現代人其實最孤獨。很簡單,現代性的一大特點即是,個體意識的明確。隨之而來的既有所謂獨立人格的確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說孤獨。更搞笑的是,當人們意識到陷入孤獨之境時,第一反應則是回避孤獨,這是群居動物的本性,卻于解脫孤獨無益無用。更深在的問題是,當孤獨作為一種群體性癥候,我們能否給予孤獨多一重維度的探勘,并賦予美學上的好處,使得孤獨不再只是一個現代人口中熟濫的詞語,心中單一錯誤的觀念呢?
書分六輯,分別講述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聆聽的“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獨”,潛藏于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之名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幾乎將關于“孤獨”的話題論述得題無剩義。蔣勛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動情,于是這給他關于孤獨的議論添了一層難得美學觀照,正因孤獨難談,談得不好,讀者越發(fā)憂悒孤獨。
每一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讀完。最喜愛“革命孤獨”那一章。中國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對革命美學的深度透視,歷來談革命者多是囂騷空論,催生的不是對于革命的切實了解,反倒激發(fā)出不自知的群體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獨,更是少見。在蔣勛看來,“革命跟詩有關,跟美學有關,而它最后導致的是一種巨大的孤獨感”,“正因唯有孤獨感會讓人堅信烏托邦”。革命者并非僅是不滿現狀,毋寧說對現狀的不滿只是革命者內心孤獨的一種外在表現,巨大的孤獨感迫使革命者透過革命來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獨。好像書中提到的托爾斯泰,拋棄爵位、土地、財產,毅然出走。若是僅從表面所謂對農奴的關切來明白,未免現實功利了點,在那里,托爾斯泰想要進行的是一場關于內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財產不僅僅是他所擁有的物質,同時這些物質是與整個階級體制緊密聯系的。當他決然舍棄這些時,他是在與這背后的階級體制作戰(zhàn),同時更是在與內心的不安作戰(zhàn)。這種內心的革命其實是越出世俗藩籬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納之定則之人,必定要飽受譏嘲,正因世俗本身不容許這樣。常識告訴我們,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敗者。
有深意的是,失敗者才能獲致美學好處。在蔣勛眼里,《史記》就是司馬遷為無數失敗者所進行的美學書寫,他“成功地營造了一個革命者美麗的結局和孤獨感”,進而動問“文學是不是去書寫一個孤獨者內心的荒涼,而使成功者或奪得政權的那個人感到害怕?”,“正因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贏了政權卻輸了詩與美”。這是我讀見的對《史記》最好最美的一種解讀。
我們這天讀《史記》,照樣會喜愛那個失敗的項羽,而不怎樣喜愛那個最終成功的劉邦。理性的讀者也許會猜測彼時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項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馬遷內心對孤獨者的致敬”。那里有顏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荊軻,有不為俗世所容的游俠。因此“司馬遷是以《史記》對抗權力,取得權力的人,就失去美學的位置”。
因此再度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獨”的問題時,我們會把革命者視為一個懷抱夢想卻最終無法實現夢想的人。正因懷抱夢想,因此有詩與美的可能;正因終其世無法實現,也就不可能為任何體制雖捆縛。這種現實好處上的失敗造就出強大的美學力量,進而拷問世俗——我們到底能不能容納他們?
而一個成熟健康的社會,就應擁有足夠多的面向與可能。
那么,現代人如此懼怕孤獨,是不是正是正因我們太過單一,社會面向不夠豐富呢?
在這個好處上,我歆服蔣勛所言“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昆德拉在評析弗朗西斯?培根時如此說道:“畫家的強暴之手以‘突兀暴烈的手勢’放在肖像主人的臉上,試圖在某個深處,找出肖像主人逃逸的‘我’。”如果借用這個詮釋,我愿說,對“孤獨”的探討與珍惜,本質上也正是基于找尋那個逃逸的“我”的企圖。在與自己相處之時,我們質問自己,一個人會在何等情形下變得不可辨識自己?又會在何等情形下歪斜到仍然是自己?換言之,一個人之因此為自己的邊界,到底在哪里?
蔣勛作品《孤獨六講》經典語錄
孤獨是不孤獨的開始,當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著去找不孤獨的原因時,是最孤獨的時候。——蔣勛《孤獨六講》
每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蔣勛《孤獨六講》
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蔣勛《孤獨六講》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蔣勛《孤獨六講》
所以,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這個生命走出去時不會慌張。——蔣勛《孤獨六講》
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就是作假,就會變成各種形態(tài)的演出,就會讓最沒有道德的人變成最有道德的人,語言和行為開始分離。——蔣勛《孤獨六講》
成熟的愛是倚靠不是倚賴,倚靠是在你偶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賴則是賴著不走了。——蔣勛《孤獨六講》
所以最好的文學就是在語言的精準度里制造語言的曖昧。——蔣勛《孤獨六講》
我要說的是,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可是我相信,如柏拉圖的寓言,每個人都是被劈開的一半,盡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釋,但孤獨絕對是我們一生中無可避免的命題。——蔣勛《孤獨六講》
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于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tài)。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到巨大的空虛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了,想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干的原因。——蔣勛《孤獨六講》
我們心靈一旦不再那么慌張地去亂抓人來填補寂寞,我們會感覺到飽滿的喜悅,是狂喜,是一種狂喜。 就像氣球,被看起來什么都沒有的氣體充滿,整個心靈也因為孤獨而鼓脹了起來,此時便能感覺到生命的圓滿自足。 只是有時,這份鼓脹的思維,也能瞬間隨著氣球的爆破而徒剩滿溢的落寞。——蔣勛《孤獨六講》
若是民眾無法思考,社會的繁榮強大都是假的,都將毀于一旦。——蔣勛《孤獨六講》
有時候你會發(fā)現,速度與深遠似乎是沖突的,當你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儲蓄一種情感、醞釀一種情感時,你便不再孤獨;而當你不能這么做時,永遠都在孤獨的狀態(tài),你跑得愈快,孤獨追得愈緊,你將不斷找尋柏拉圖寓言中的另外一半,卻總是覺得不對;即使最后終于找到“對的”另外一半,也失去耐心,匆匆就走了。 “對的”另外一半需要時間相處,匆匆來去無法辨認出另外一半的真正面目。——蔣勛《孤獨六講》
所以我說孤獨是一種福氣,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愈是不想處于孤獨的狀態(tài),愈是去碰觸人然后放棄,反而會錯失兩千年來你尋尋覓覓的另一半。有時候我會站在忠孝東路邊,看著人來人往,覺得城市比沙漠還要荒涼,每個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立的位置,那是寂寞。——蔣勛《孤獨六講》
“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里的一個思考者,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因為他必須要先能夠忍受,他所發(fā)出來的語言,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的。”——蔣勛《孤獨六講》
即使我們與最親密的人擁抱在一起,我們還是孤獨的,在那一剎那就讓我們認識到倫理的本質就是孤獨,因為再綿密的人際網絡也無法將人與人合為一體,就像柏拉圖說的,人注定要被劈開,去尋找另一半,而且總是找錯。大團圓的文化是讓我們偶爾陶醉一下,以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你就知道個體的孤獨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蔣勛《孤獨六講》
我們希望用語言拉近彼此的距離,卻又怕褻瀆,如果不夠親近,又會疏遠,于是我們用的語言變得很尷尬。在電影中呈現的就是這種“孤獨的溫暖”,因為當你站在火車月臺上,大家就會互相鞠躬道早,日復一日重復著這些敬語、禮數,可是永遠不會交換內心的心事。 ...... 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語言里面是羞于見人的,所以它都是偽裝過的,隨著時間、空間、環(huán)境、角色而改變。語言本身沒有絕對的意義,它必須放到一個情境里去解...——蔣勛《孤獨六講》
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里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我想談的就是這樣子的孤獨感。因為人們已經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話丟出去,卻無法和自己對談。——蔣勛《孤獨六講》
孤獨是一種沉淀,而孤獨沉淀后的思維是清明。靜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為不管在身體里面或外面,雜質一定存在,我們沒辦法讓雜質消失,但可以讓它沉淀,雜質沉淀之后。就會浮現一種清明的狀態(tài),此刻你會覺得頭腦變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靜。——蔣勛《孤獨六講》
我想說的是一種語言的孤獨,當語言不具有溝通性時,語言才開始有溝通的可能。——蔣勛《孤獨六講》
思維最大的敵人是結論,任何一種結論,來得太快的時候,就會變成思維的敵人我通常會很快的找到一種能夠接受的結論,因為有顧慮結論來的太快,通常之后會反復去想這個結論的其他方面,所以看起來我總是放不下某些事情。 我很不喜歡那種大而化之的結論,絕對的是或不是,有或沒有,他們似乎要讓你一切思維活動都在它的絕對前停止。——蔣勛《孤獨六講》
那匹走向曠野的孤獨的狼,就是人類最后的高貴品質,那種不被環(huán)保、不被豢養(yǎng)、不被馴服的孤獨──狼馴服了就是狗,都變成狗以后,只有寵物,自我的征服性和自我的挑戰(zhàn)性不存在生命里面。——蔣勛《孤獨六講》
孟子說人性本善,人是性善的發(fā)揚;另一個非常大的荀子流派,則說人性是惡的,因為性惡,才需要很多的教養(yǎng)和禁忌去限制。——蔣勛《孤獨六講》
有沒有可能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你以為找到了,卻反而失去意義,當你開始尋找時,那個狀態(tài)才是意義。——蔣勛《孤獨六講》
我擁抱著一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無可奈何的占有。 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 我試圖在家族與社會里扮演一個圓融和睦的角色,在倫理領域與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但為什么,我仍然感覺到不可改變的孤獨? 我看到暴力者試圖以槍聲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槍聲只是擊向巨大空洞的孤獨回聲。——蔣勛《孤獨六講》
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guī)范里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蔣勛《孤獨六講》
青春的美是在于你決定除了青春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了,也不管以后是不是繼續(xù)活著,是一種孤注一擲的揮霍。——蔣勛《孤獨六講》
我將卓文君視為一個革命者,就是因為她聽到父親的威脅后,當場與父親決裂,和司馬相如私奔。最厲害的是私奔也不跑遠,就在爸爸家門口當鑪賣酒, 汪精衛(wèi),他在十七、八歲時,夢想著中國的改革,所以他去刺殺慈禧太后、刺殺五大臣,后來事洩被捕,在獄中寫了一首詩,末兩句是:「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年輕的頭就是要去革命,何必留在脖子上?何等豪氣。因為很多人欣賞他的詩——蔣勛《孤獨六講》
例如統(tǒng)獨的問題,是臺灣最值得思辨的一個問題,可是直到現在,很少看到兩個人好好坐下來,說他為什么贊成統(tǒng)一,或為什么贊成獨立。我們很少與人進行思辨,只是急著發(fā)表結論,當對方的結論和自己不一樣時,就是舉拳頭決定了。——蔣勛《孤獨六講》
其實母親手上一直握有一把剪刀,專門剪孩子的頭發(fā),比中學時代教官手中那一把更厲害。這一把看不見的剪刀叫做愛或是關心。——蔣勛《孤獨六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