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龍一豬
一是龍,一是豬。意思是說人在幼時大致沒有什么區(qū)別,而學問的深淺由年長而不同,于是有了一龍一豬的差別。現(xiàn)比喻相似的兩個人,一個賢,一個不肖,高下判別極大。
近義詞:天壤之別、天差萬別、天懸地隔、天差地別、截然不同、大相徑庭、云泥之別、天地之別、不啻(chì)天淵
反義詞:并無二致、工力悉敵、大同小異、半斤八兩、相差無幾、勢鈞力敵、不相上下、伯仲之間、毫無二致
出處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譯文: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兩家生子是一樣的聰明,年歲稍大在一起玩耍嬉戲,就像群魚中的兩只看不出有什么區(qū)別;到十二三歲,各人的表現(xiàn)才稍稍有些不同。到二十歲,就變得差別很大,像一條清溝一條污渠擺放在一起。到三十歲,人已長成,區(qū)別如龍和豬一樣大。”
一龍一豬的故事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有一個兒子名叫韓符,但是韓符非常不喜歡讀書,為了鼓勵兒子好好讀書,韓愈于是寫了一首《符讀書城南》的詩勉勵他用功讀書,詩的主要意思是:
木材依圓規(guī)曲尺成器,離不開匠人的辛勤勞作,人能成為真正的人,是因為飽讀詩書有所涵養(yǎng)的緣故。讀書須勤奮才能有所收獲,不勤奮只能是腹中空空。要知道一開始,大家學習的能力都是一樣的,并無賢愚之分,因為有的人不能勤學,于是踏入了不同的門徑,兩家生子是一樣的聰明,年歲稍大在一起玩耍嬉戲,就像群魚中的兩只看不出有什么區(qū)別;到十二三歲,各人的表現(xiàn)才稍稍有些不同。
到二十歲,就變得差別很大,像一條清溝一條污渠擺放在一起。到三十歲,人已長成,區(qū)別如龍和豬一樣大。龍馬飛黃騰達,看不到地上的癩蛤蟆。一個人成了馬前吆喝開路的兵卒差役,奔走效力受支使還被鞭打;一個人成了公卿、宰相一樣的顯官,住在豪華的府第里。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只在于勤學與否。
黃金璧玉雖是重寶,但難以儲藏,學問藏在自己的身上,不管到哪兒都用之有余。做君子還是當小人,其實和父母留多少財產(chǎn)關系不大,你看由古及今有出息的三公宰相,哪一個不出身于犁鋤之家;你看多少三公后人在忍受饑寒,出門連頭毛驢都沒有。
不要以為文章里沒有富貴,要知道經(jīng)書里的遺訓正是做人的根本啊,雨后大水灘因為沒有源頭,早晨還滿滿的,晚間就干涸了。人如果沒文化不開智,就如同牛馬穿了人的衣服一般無知,為人處世都陷于不仁不義中,還指望得到眾多的名聲和贊譽。
城南入秋,陰雨初停,涼爽的天氣已遍布村野郊外,正好可以趁著燈火,打開書卷來讀,從早到晚我都顧念著你,只望你能珍惜光陰.孩子,我深愛你但我必須教你對的東西,寫這首詩只為勉勵徘徊不前的你。
但這首詩的潛在意思是,兒子啊,你的爹我是“龍”,你的哥哥們也是“龍”,可你怎么卻像頭豬呢?還不趕緊學習,不然一輩子就都是“豬”了。
韓符也被老爹這首詩給嚇到了,從此開始發(fā)奮讀書。后來終于成了有用之人。所以后世便用一龍一豬來比喻同一個起跑線的兩人,高下卻判別極大。
舉例
小明很聰明,和他弟弟比,簡直就是一龍一豬。
他們兩兄弟一個是將軍,一個成了土匪,可謂一龍一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