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以前的寶寶表達能力有限,不知道用什么詞匯表述自己的心情,于是很多寶寶選擇了尖叫。尖叫是寶寶的一種語言,面對喜歡尖叫的寶寶,媽媽只有明白寶寶為什么尖叫,才能讓他停止吵鬧。

1、體驗“生活樂趣”
很多時候寶寶大聲尖叫并不是為了故意要激怒家長,而是他正在體驗兩三歲小孩特有的“生活樂趣”。這年齡的小孩正在探索聲音所能產生的力量,并實驗能用他的聲音來做些什么。那么,為什么寶寶老是在你去超市或銀行的時候失控呢?他其實是對在大空間中尖叫時所生的回音覺得很有趣。
2、表達自己興奮的情緒
當寶寶一邊笑一邊跳著尖叫起來的時候,可能是有高興的事情。媽媽一定要明白,寶寶的興奮點和大人不一樣,比如,把什么東西搞壞了,看到搞笑的事情,實現了某個愿望等,這個時候的寶寶還不能正確區(qū)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更不知道如何充分表達他興奮的情緒,因而極易采取尖叫這種非常簡單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歡樂。
3、對家長的忽視發(fā)出抗議
當寶寶獨自一個人尖叫的時候,可能是因為爸爸媽媽都在忙自己的事情,他覺得自己玩沒意思,才發(fā)出了抗議,以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越是到夜晚的時候,寶寶越需要有人陪伴,因為這樣會令他們感到安全。所以,忙碌了一天的媽媽們,到了晚上就要慷慨一點,把時間多給寶寶一些,陪寶寶一起玩玩吧!
4、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
當寶寶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也會大聲尖叫,以表達自己的憤怒。比如,寶寶和小伙伴正玩得開心,突然一個大孩子走來搶寶寶的玩具。寶寶雙手緊緊抱住自己的玩具,但是對方力氣怎么那么大,快搶不過了,寶寶發(fā)怒了,于是,“啊……!”尖叫引來了家長的注意。
5、在模仿家長的大嗓門
如果家庭成員中有說話聲音比較高的,寶寶可能覺得那樣很神氣、很威武,就會嘗試著去模仿。所以,家長要自制一些,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對著寶寶大喊大叫,當寶寶尖叫的時候,媽媽也不要對著寶寶喊叫,因為這樣反而會激發(fā)寶寶尖叫的興趣,更難以制止了。
6、寶寶想自己做事情
寶寶1歲后,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什么都想自己做,可是媽媽又覺得寶寶自己做不好,往往就替寶寶去做,寶寶就會不服氣,但是語言能力較差,無法順暢地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情急之中,就大聲尖叫了。
這種情況下,媽媽不要大聲地制止寶寶,可以猜測一下寶寶的想法:“你想把抱抱熊放進洗衣機里是嗎?”,“你想把自己的衣服給抱抱熊穿上是嗎?”……用這樣的方式引導寶寶,不但教會了他遇到難題怎么向媽媽求助,同時也教會了他怎么與人溝通,提高了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