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嗟來之食
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近義詞:殘羹冷炙、殘羹剩飯
反義詞:山珍海味、水陸俱陳
出處
《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譯文:
《禮記·檀弓下》:“我就是因為不吃侮辱我的尊嚴(yán)的食物,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嗟來之食的故事
春秋時候,有一年齊國發(fā)生了嚴(yán)重的饑荒,不少人餓得奄奄待斃,餓死的人不計其數(shù)。
有個叫黔(qián)敖的富人,想發(fā)點“善心”,做點“好事”。于是他在大路旁擺了些吃的東西,準(zhǔn)備施舍給那些饑民。
有一天,—個餓得奄奄一息的人,他用袖子遮著臉,拖著破鞋子,身上的衣服已經(jīng)破爛不堪,搖搖晃晃的走了過來。
黔敖左手拿著食物,右手端著湯,沒等那人走近,便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嗟!來食!”)他滿以為那個餓漢會對他感恩不盡。
可是事情不象黔敖所想的那樣。只見那餓漢抬起頭來,抖了抖衣袖,輕蔑地瞪了黔敖一眼。
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收起你那假仁假義的一套吧!”說罷,他頭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碰了一鼻子灰,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于是三步并作兩步地趕上去,向餓漢賠禮道歉,請他吃點東西。
那個有骨氣的餓漢說什么也不肯吃他的東西,最后還是餓死在路旁。
由此,后來形成了“嗟來之食”的成語。它的意思是帶有傲慢、瞧不起人的一種施舍。更有“志士不食嗟來之食”等說法。
舉例
青壯年在低頭乞討嗟來之食的同時,也失去了自食其力的精神和自尊,已淪為社會棄兒。
人窮志不窮,對于那種嗟來之食,我們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