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繆《局外人》簡介推薦理由、讀后感
《局外人》(L'Étranger)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義文學(xué)的代表作品。
《局外人》形象地體現(xiàn)了存在主義哲學(xué)關(guān)于“荒謬”的觀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于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于衷。
加繆《局外人》推薦理由
《局外人》是法國作家加繆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存在主義文學(xué)的杰出作品之一,該書以一種客觀記錄式的”零度風(fēng)格”,粗線條地描述了主人公默而索在荒繆的世界中經(jīng)歷的種種荒繆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誕體驗。從參加母親的葬禮到偶然成了殺人犯,再到被判處死刑,默而索似乎對一切都無動于衷,冷漠的理性的而又非理性的存在著,他像一個象征性的符號,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個血紅色的燈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然而,局外人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無疑是由這個世界本身所孕育的,默而索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
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事業(yè)甚至是死亡,本書的主人公默爾索都表現(xiàn)得像“局外人”。他不僅在母親的葬禮上無動于衷,而且在偶然的情況下成了殺人犯、被判死刑時,也冷漠如初。正是這樣無所謂又坦白的他,與大多數(shù)人不同,所以被主流社會所排斥,認(rèn)為他是沒有人性的惡魔。
這個世界總是把主流價值觀、道德觀強(qiáng)加給別人,對異類缺乏寬容、理解,是何等的荒誕、冷漠、殘忍。
前面寫得過于累贅且不痛不癢,結(jié)尾寫主人公面對死亡的幾頁非常精彩,在極端恐懼下被逼迫被抽空,瞬間明白了生命的意
加繆《局外人》內(nèi)容推薦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默爾索的母親去世開始,到他在海灘上殺死阿拉伯人為止,是按時間順序敘述的故事。這種敘述毫無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爾索內(nèi)心自發(fā)意識的流露,因而他敘述的接二連三的事件、對話、姿勢和感覺之間似乎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給人以一種不連貫的荒謬之感,因為別人的姿勢和語言在他看來都是沒有意義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確實的存在便是大海、陽光,而大自然卻壓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殺了人:“我只覺得鐃鈸似的太陽扣在我的頭上……我感到天旋地轉(zhuǎn)。海上泛起一陣悶熱的狂風(fēng),我覺得天門洞開,向下傾瀉大火。我全身都繃緊了,手緊緊握住槍。槍機(jī)扳動了……”
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會的意識代替了默爾索自發(fā)的意識。司法機(jī)構(gòu)以其固有的邏輯,利用被告過去偶然發(fā)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虛構(gòu)成一種他自己都認(rèn)不出來的形象:即把始終認(rèn)為自己無罪、對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爾索硬說成一個冷酷無情、蓄意殺人的魔鬼。因為審訊幾乎從不調(diào)查殺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計把殺人和他母親之死及他和瑪麗的關(guān)系聯(lián)系在一起。
加繆《局外人》作者簡介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 1913—1960),法國聲名卓著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xué)的大師,1957年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了當(dāng)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獎獲獎作家之一。加繆在他的小說、戲劇、隨筆和論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異己的世界中的孤獨、個人與自身的日益異化,以及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誕的同時卻并不絕望和頹喪,他主張要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他為世人指出了一條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以外的自由人道主義道路。他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不僅在法國,而且在歐洲并最終在全世界成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導(dǎo)師。
加繆《局外人》創(chuàng)作背景
《局外人》醞釀于1938年至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時候,加繆26歲,此時他已在親友的資助下完成了大學(xué)學(xué)業(yè),專業(yè)是哲學(xué)。并且已經(jīng)開始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戲劇方面,他不僅寫劇本,還辦劇團(tuán),甚至親自登臺表演。從希特勒上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加繆一直積極投入反法西斯抵抗運動。1940年,他離開阿爾及利亞,前往巴黎,參加地下抵抗運動。1942年。加繆出版了小說《局外人》,一舉成名。完成時間基本上可確定是在1940年5月。
加繆《局外人》作品影響
《局外人》是加繆小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堪稱20世紀(jì)整個西方文壇最具有劃時代意義最著名小說之一,“局外人”也由此成為整個西方文學(xué)-哲學(xué)中最經(jīng)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關(guān)鍵詞之一。
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通過塑造莫爾索這個行為驚世駭俗、言談離經(jīng)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這個世界的荒謬性及人與社會的對立狀況。莫索爾的種種行為看似荒謬,不近人情,實則正是他用來抗擊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
加繆《局外人》讀后感
《局外人》這篇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并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后,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個鐘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后。對于老板的調(diào)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興奮”。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tài)度是“怎么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yīng),“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說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卷進(jìn)一場斗毆中,最后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著,他被審判,固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失笑。對母親的死無動于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痛處,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盡不在乎,當(dāng)他知道上訴無看之后,他依然平靜地等待著死亡,并拒盡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回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diào)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痹了,對于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后拒盡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以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dāng)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jìn)養(yǎng)老院,是由于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yǎng)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游戲”,他以為“母親已經(jīng)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quán)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xiàn)并無關(guān)系,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并不會讓他流淚。對于老板的攤派巴黎,他并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興奮”。女友的求婚,他以為“這無關(guān)緊要,假如她想,我們可以結(jié)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滿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于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由于他當(dāng)時產(chǎn)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fā)光,仿佛一把冷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jiān)獄里,他屢次拒盡接見神父,由于他不信上帝,是由于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往是幸福的,我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fā)出了最后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看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看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啼聲。”
加繆局外人經(jīng)典語錄
1、 一個人即使只生活過一天,他也可以在監(jiān)獄里待上一百年而不至于難以度日,他有足夠的東西可供回憶,絕不會感到煩悶無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愉快。加繆《局外人》
2、 我常常想,如果讓我住在一棵枯樹干里,除了抬頭看看天上的流云之外無事可干,久而久之,我也會習(xí)慣的。加繆《局外人》
3、 我們很少信任比我們好的人,這可太真實了。我們寧肯避免與他們往來。相反,最為經(jīng)常的是我們對和我們相似,和我們有著共同弱點的人袒露心跡。其實,我們并不希望改掉我們的弱點,也不希望變得更好,只是希望受到憐憫和鼓勵罷了。加繆《局外人》
4、 面對著充滿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加繆《局外人》
5、 我從來沒有什么值得一說的,于是我就不說。加繆《局外人》
6、 無論如何,對于什么是我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我可能不是確有把握;但對于什么是我不感興趣的事情,我是確有把握的。加繆《局外人》
7、 生存的無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體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時候就很荒誕。加繆《局外人》
8、 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也不知道。因為我今天收到養(yǎng)老院寄來的電報寫著:"母死,明日葬。深表哀悼。"電報沒說具體時間,媽媽也可能是昨天走的。加繆《局外人》
9、 在我所度過的整個這段荒誕的生活里,一種陰暗的氣息穿越尚未到來的歲月,從遙遠(yuǎn)的未來向我撲來,這股氣息所過之處,使別人向我建議的一切都變得毫無差別,未來的生活并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實.他人的死,對母親的愛,與我何干?加繆《局外人》
10、 當(dāng)我想擺脫一個我不愿意聽他說話的人時,我就作出贊同的樣子。加繆《局外人》
11、 這時,長夜將盡,汽笛叫了起來。它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要去一個從此和我無關(guān)痛癢的世界。加繆《局外人》
12、 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jīng)是幸福的,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加繆《局外人》
13、 人的性格到行為之間,存在一個斷崖。加繆《局外人》
14、 這可太真實了。我們寧肯避免與他們往來。相反,最為經(jīng)常的是我們對和我們相似,和我們有著共同弱點的人袒露心跡。其實,我們并不希望改掉我們的弱點,也不希望變得更好,只是希望受到憐憫和鼓勵罷了。加繆《局外人》
15、 我常想,如果要我住在一棵枯樹的樹干里,什么事都不能做,只能抬頭望望天空的流云,日復(fù)一日,我逐漸也會習(xí)慣的,我會等待著鳥兒陣陣飛起,云彩聚散飄忽,就像我在牢房里等著我的律師戴著奇特的領(lǐng)帶出現(xiàn),或者就像我在自由的日子里耐心等到星期六再去擁抱瑪麗的肉體。加繆《局外人》。
16、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tǒng)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yè),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fēng)俗習(xí)慣,譬如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么無疑就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加繆《局外人》
17、 我不是這里的人,也不是別處的。世界知識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的精神在此無依無靠,一切與己無關(guān)。加繆《局外人》
18、 無論如何,對于什么是我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我可能不是確有把握;但對于什么是我不感興趣的事情,我是確有把握的。加繆《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