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悲慘世界讀后感800字
在19世紀的法國,共和思想與封建資本主義頑固派的思想激烈碰撞著,迸發(fā)出大革命時期的火花,而名著《悲慘世界》浴火而生,作者雨果在此時的文學水平作品中可見一斑,再賦予了它政治形態(tài)的色彩,才在歲月的篩洗中傳唱不絕。而雨果則充分表現(xiàn)出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特色,人道主義精神,無愧于“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之稱。其實從本書中也可以看到主人公冉阿讓便是雨果的化身;同樣正直,剛正不阿卻不被賞識,四處漂泊,而且也體現(xiàn)了雨果的政治觀點——支持共和。而最后法國大革命成功也算了結(jié)其鳳愿。
《悲慘世界》作為雨果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魅力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又是如何在歲月的淘洗下,留存于世的呢?若將其比作畫作,描繪了大革命的腥風血雨以及天主教為代表的光明,由壓抑的黑暗到光明的救贖,轉(zhuǎn)而在安詳與和平的暖色中收尾,留下無盡的沉思。
書的前幾章都在介紹米刺埃主教,看似與主要內(nèi)容沒有太大關聯(lián),其實是為冉阿讓人生的轉(zhuǎn)折鋪墊。他是一個因偷面包養(yǎng)兄妹入獄的苦刑犯,迫于生計偷主教的銀器,被捕后主教卻否認他偷竊,并送了她一個銀燭臺。從此冉阿讓棄惡從善。這是情節(jié)的大轉(zhuǎn)折,一個無辜的老頭被誤認為冉阿讓帶他受獄。他陷入了無限糾結(jié)中,如果救下老頭,他會重新入獄;如果繼續(xù)生活,他會違背主教的訓誨。這個選擇成為全書的高潮。最后,他入獄了,為了幫助芳汀,出獄后不負所托帶走了小珂賽特——芳汀的孤女。他飽受養(yǎng)父母德納第夫婦的虐待,后被冉阿讓撫養(yǎng)成人,愛上了共和思想的馬里尤斯,冉阿讓參加了共和起義。可馬里和柯賽特成婚后知曉冉阿讓身世冷眼相看,冉阿讓抑郁成疾,死前終于得到二人理解。
《悲慘世界》被稱為“大革命背景下的血淚史”,他穿插有天主教的宗教信仰,共和思想等,主人公歷經(jīng)三次“悲慘”經(jīng)歷,都是在扭曲的所謂正義下受苦,諷刺了教條、刻板、無情、虛偽的社會風氣,本書一大特點是只有一個絕對反派,德納第夫婦象征貪婪,還在后文中起到正面的作用。在作者眼中,沒有感化不了的壞人,沒有完全變質(zhì)的人心,傳達了人性本善唯仁慈和寬容可以化解一切。它的政治意義與背景有關,作者支持共和的思想顯而易見。全書對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以小見大,具有歷史價值。其名“悲慘”實則不僅冉阿讓悲慘,還指社會黑暗,人民悲慘。但是冉阿讓終得善終,怕是作者不忍他悲慘死去。他并非真正悲慘,悲慘的是那些冷漠的人們。
篇二:悲慘世界讀后感800字
在我閱讀的書籍中,使我感觸最深的要數(shù)《悲慘世界》了。這本書是我來聽作文課時,老師提到的。回到家之后我一直惦念,于是我讓爸爸去書店買。雖然我們一連逛了幾家書店,但還是未能如愿。由于我爸非常支持我讀書,在把我送去舞蹈班后,又在臨清幾個比較大的書店轉(zhuǎn)了好幾圈才找到。找到這部書的時候,我們舞蹈班正好放學。于是,我的爸爸就帶著這本書來接我了。當我看到這本書時別提多高興了。我一到家就飛奔上床,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一開始,我的心只有小小的波瀾,可看到后面的時候,我就走進了書的世界。當我看到那三個男人,對自己的女朋友不告而別時,我的心被激怒了。使我憤怒的是:那三個男人就這樣把自己的愛人拋棄,自己遠走高飛,一走了知。他們這是對愛情的鄙視、悔辱,那幾個少女的感情就這樣被騙了。我想,當那三個少女看到這一封來自她們的男友親筆寫下的這封信時,會多么的傷心呀!她們的純潔心靈就這樣被一封薄得不能再薄,輕的不能再輕的一封信,給重重的捶了一下,結(jié)下了那不可抹滅的傷疤。尤其是芳汀還懷了她男友的孩子啊!她們今后的生活過得怎樣?怎么過的?那三個男人知道嗎?最后的情節(jié)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芳汀賣頭發(fā),賣牙齒的地步時,我的鬧鐘突然響了,我還以為是芳訂的男友打給了芳汀的呢。于是我便繼續(xù)讀書。可后來才知道,他們真的走了。我習慣性的看了看鬧鐘,啊?已經(jīng)十二點了,我只好戀戀不舍地關了燈,合了書,縮到被窩里睡覺了。
第二天晚上回家時已經(jīng)是八點了,于是我迅速地寫完了我那一摞一摞的作業(yè)后,又扒到床上看了起來。在我看到冉阿讓因偷了幾塊面包,砸了一塊玻璃就被關到苦役場,做苦役十九年時,我感慨萬千,便抱怨起那時的社會來。如果這件事發(fā)生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最多也就拘留一個星期,更何況冉阿讓是為了姐姐的七個孩子才迫不得已去偷的呀!難道那時的人都是惡魔嗎?難道自己有條件就不應該幫助那些窮苦百姓嗎?就當是為了孩子,為了七顆甚至更多的,即將萌發(fā)的種子。
《悲慘世界》這本書通過記述主人公由阿讓的悲慘生活史,揭示窮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痛苦處境。它是我的摯愛,我一生要讀它,和它相伴。
篇三:世界本不悲慘——讀《悲慘世界》有感
19世紀的法國,就像當時世界的一個縮影,封建專制,無不是國家和社會的毒瘤,由此派生出了種種畸形的思想與觀念,權利者高高在上,底層人民身陷水深火熱,壓迫剝削時時刻刻上演,就連法律這一人類社會的無上光明正義也淪為專制者的幫兇,由此使得人間也成地獄,無盡的黑暗籠罩著底層社會,所以才有了悲慘的世界。
我喜歡雨果筆下的米里哀和冉阿讓。前者是權利階級但他信仰上帝,看透人間疾苦,以善行濟世,后者是苦役犯,前途更是黑暗渺茫,卻被米里哀感化,靈魂得以洗禮,后終于走上正途。這兩個人代表了千千萬萬的善良與渴望做良善之人。然而里面有一個叫沙威的警探,雨果將他刻畫成一個冷酷無情的人,法律成了他手中的兇器,他是封建社會忠實的擁護者,不惜把善良正義以法律的名義送進牢籠,他一手制造了芳汀的悲劇和悲慘結(jié)局,任何陽光都無法照進他的世界,他也只會給社會帶來無盡的悲慘。
然而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jīng)再難感受到那種畸形的社會帶給人民的種種苦難,但雨果筆下的悲慘世界依然能給現(xiàn)代文明深刻的啟示,一法律永遠要站在正義一邊,站在人民一邊,決不能淪為少數(shù)人為非作歹的幫兇;二傳統(tǒng)習俗文化堅決摒棄糟粕,決不能讓人民群眾深受毒害;三對于兒童的教育培養(yǎng)關系到社會未來的發(fā)展走向,決不能不管不顧。
雨果的自序中清楚地表達了《悲慘世界》的意義所在:值此文明的鼎盛時期,只要還存在著社會壓迫,只要還借助于法律和習俗硬把人間變成地獄,給人類的神圣命運制造苦難;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饑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孱弱,還不能全部解決;只要還在一些地區(qū),還可能產(chǎn)生社會壓抑,即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萊說,只要這個世界還存在著愚昧和窮困,那么,這一類書籍就不是虛設無用的。
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即使今天的世界仍不是一個真正和平的世界,悲慘的消息依然從遙遠的異國地域傳來,悲劇依然在一些地區(qū)上演,如何讓悲慘的世界變得和平美好,這是人類永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