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短兵相接的意思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zhàn)。指用刀、劍等一類短小武器近距離面對面地搏斗。形容敵我相近、戰(zhàn)斗激烈。也比喻進行針鋒相對的激烈斗爭。
近義詞:赤膊上陣、兵戎相見、浴血奮戰(zhàn)、針鋒相對
反義詞:拐彎抹角、和風細雨、含沙射影、指桑罵槐
出處
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國殤(shāng)》:“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gū)兮短兵接。旌(jīng)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光。”
譯文:
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國殤(shāng)》:“手持吳戈身披犀牛甲,車輪交錯短兵相廝殺。旌旗蔽日啊敵人如云,亂箭交墜啊勇士爭先。”
2、短兵相接的故事
秦末的楚漢相爭是以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西楚霸王項羽手下猛將如云,又有眾多謀士出謀劃策,在楚漢相爭初期,項羽實力更勝一籌。
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進兵洛陽,以項羽殺害義帝為口實,號召天下為義帝報仇討逆項羽。劉邦率領漢軍攻占了彭城,眼看就要直取洛陽了。項羽大怒,馬上率楚軍包圍了彭城,楚軍數倍于漢軍。項羽強行攻城,楚漢兩軍大戰(zhàn),最后漢軍不敵,劉邦大敗,只得放棄彭城撤退。
項羽派手下偏將丁公追擊漢軍,當追兵追至彭城以西數十里地的地方就追上了漢軍,于是楚軍追兵又與漢軍大戰(zhàn)一場。由于漢軍急忙撤退,均未帶有重兵器,只有一些輕的兵器,楚軍急于追擊,均是輕裝上陣,因此,楚漢雙方都屬于輕裝上陣,而且雙方距離太近,沒有長兵器,只能用刀、劍等短兵器相互廝殺,劉邦漸漸支持不住了,眼看死到臨頭,他一邊逃,一邊回頭向丁公求情,希望放他一條生路。
丁公出于義氣,停止了追趕,劉邦這才撿回一條命。后來這個成語比喻針鋒相對的斗爭,也指肉搏戰(zhàn)。
3、短兵相接舉例
志愿軍一跨過鴨綠江就與美軍短兵相接,打得美軍潰不成軍。
兩軍短兵相接,殺得尸橫遍野,血流飄杵。
在戰(zhàn)場上我們遲早要和敵軍短兵相接,進行遭遇戰(zhàn),連長要大家心理有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