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靡靡之音的意思
靡靡(mǐ):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指頹廢的、低級趣味的樂曲。
近義詞:亡國之音、濮上之音、亡國之聲、北鄙之音、靡靡之聲
反義詞:鈞天廣樂
出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也。及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至于濮水而自投。故聞此聲者,必于水之上。”
譯文:
先秦·韓非《韓非子·十過》:“這是師延所作,同商紂搞的靡靡之音。等到武王伐紂,師延向東逃跑,到了淄水投河自盡。所以聽見這個曲調(diào)的,一定是在濮水邊。”
2、靡靡之音的故事
傳說在殷末的時候,有一個叫樂師名的人,是專門為紂王作曲的,紂王聽久了也就覺得疲倦了。后來,武王伐紂時,樂師延帶著琴逃往東方,后來投濮水而死。從此以后,水中便常有音樂聲靡靡的傳出。
公元前534年,衛(wèi)國的靈公應邀去參加晉國虒(sī)祁(qí)宮慶典。趕往帝丘,天黑的時候在濮上留宿,睡到半夜的時候,他迷迷蒙蒙的時候忽然聽到有琴鼓絲竹之音。他便披上衣服俯到窗邊,側耳細聽。聲音時隱時現(xiàn),但卻微妙悅耳,他問同行的人,別人都說聽不見。
于是,他便召來樂師涓。涓聽后,告訴靈公說:“臣能識其略矣,需要在住一宿,臣就能將音譜寫出來”。
第二天夜半十分,當玄音再次響起的時候。涓援琴而習之,盡得其妙,靈公聽后,龍顏大開,非常高興,問這是什么曲子。
涓道:“以前,紂王命師延作靡靡之音,但師延不肯,帝辛欲殺之,延無奈只好譜了此曲。紂王非常喜歡此曲,于是朝歌日夜歌舞,通宵達旦,最后失去了天下。師延后來乘舟到濮水而下,最后投水而死,于是就有了神曲出水,震驚世人。”
涓本想以此說服靈公禁聲色,絕靡音,勿使政散民流,誣上行私。但靈公卻視毒草為香花,砒霜為冰糖,不介其意,越聽越迷。
等到了至晉國后,靈公見虒祁宮如此富麗堂皇,諸侯濟濟無不稱道。等到酒酣將醉之時,便喚來涓說:“過濮水時所獲了妙曲,你快快彈奏此曲以助雅興。”
雖然涓并不愿意,但是迫于靈公的威嚴,不得不彈。未等彈完,師曠突然厲聲制止道:“此曲為亡國之音,不可聽。夜晚有鬼神之聲,世間必有冤情。”靈公卻不聽勸阻,隨使歌妓伴樂起舞。
后從晉歸來,靈公變得貪圖享樂的私欲與日俱增,見自己的重華宮簡直不能和晉國妃妾宮女所住的廂房相比,就命人擴修重華宮,新建衛(wèi)王殿。真是皇宮金殿將欲傾,檐下燕雀不知危。
3、靡靡之音舉例
有些歌舞廳不顧法律的規(guī)定,放些靡靡之音。
這種難登大雅之堂的靡靡之音,少聽為妙。
常聽靡靡之音,難免意志消沉,精神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