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錙銖必較的意思
錙、銖: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形容極小的差別也不放過,在極其細微的差別中決出勝負。很少的錢也要計較。形容非常小氣。也比喻氣量狹小,很小的事也要計較。亦作“ 錙銖較量 ”。
近義詞:斤斤計較、睚眥必報
反義詞:寬宏大量、慷慨解囊
出處
《明史·湯開遠傳》:“事急則鉅(jù)萬可捐,事平則錙銖必較。”
譯文:
《明史·湯開遠傳》:“事情緊急時再大的過錯都可以不問,事情平定后就錙銖必較。”
湯開遠,著名戲劇家湯顯祖三子,字伯開。江西臨川縣城東文昌里(今屬江西撫州市)人。 明末著名詩人、諫臣。其所著《寒光堂蔬草》、《軍中詠馬詩》盛傳不衰。
2、錙銖必較的典故
錙銖(zī zhū),這兩個字都是金字旁,說明和錢有關(guān)。錙銖其實是古代的兩個計量單位,就和我們現(xiàn)在的斤、公斤一樣。古代有很多奇特的計量單位,漢人劉向的名著《說苑》里面記載說:十六黍(shǔ)為一豆,六豆為一銖,六銖為一錙,四錙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也就是說,錙是一兩的四分之一,銖是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我們現(xiàn)在是十兩為一斤,古代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才有“半斤八兩”這個成語,半斤就是八兩。我們現(xiàn)在一斤是500克,一兩就是50克,但按古代的算,一兩是31.25克。
可以用計算器算一下,一錙大概是7.8克,一銖大概是1.3克。不管是一錙還是一銖,都是不到10克的東西,輕如鴻毛,但是有人連這點重量都要計較,所以才有了錙銖必較這個成語。指很小很小的差別也不放過,很少的錢也要算計,比喻氣量狹小,很小的事兒也會計較。
3、錙銖必較舉例
沈從文《菜園》:“他不能同人錙銖必較的算賬,不過單是這缺點,也就使這人變成更可愛的人了。”
《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況你學(xué)業(yè)日進,發(fā)達有時,何苦錙銖較量,討人便宜怎的。”
他真是受盡人間的踐踏,含辛茹苦,錙銖必較終于成了大富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