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過猶不及什么意思
猶:如,同。不及:不足。指事情做得過分了,就像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
近義詞:糾枉過正、欲速不達、矯枉過正、過為己甚
反義詞: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適可而止、不疾不徐
出處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
《論語·先進》:“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子貢說:‘那么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2、過猶不及的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問老師說:“子張和子夏兩人哪個更加賢能一些呢?”
孔子想了想回答說:“子張總是超過周禮的要求,而子夏總是達不到。”
子貢聽了這個回答,還是有點不明白,就追問說:“老師您這意思,是說子張更好一些嗎?”
孔子解釋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過猶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中庸》說,過猶不及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譯:中庸之道不能被實行,我是知曉的啊:有智慧的人做得太過分,愚昧的人達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發(fā)揚,我是知曉的啊:賢明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明的人達不到它。)”
“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譯:掌握好兩個極端,對人民使用折中的辦法,這就是舜之所以被尊稱為舜的原因吧!)”這是說,舜于兩端取其中,既非過,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為大圣。
這就是對孔子“過猶不及”的具體解釋。既然子張做得過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兩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就是:“過猶不及”。
3、過猶不及舉例
爸爸處理問題,十分慎重,他懂得過猶不及這個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限度,過猶不及,一樣會誤事的。
凡事應(yīng)該講求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于事無益。
減肥要適可而止,過猶不及,對健康有害。